今年日本有点怪异,几乎天天都有“熊出没”的消息。
8月20日,日本环境省公布了一个最新的统计数据,从4月到7月底,全国遭到狗熊袭击而受伤的人数已经达到了55人,其中死亡人数达到4人。
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2023年度全年受害者是219人,其中死亡人数是6人,而今年短短四个月就逼近了这个纪录的节奏。如果按这个势头下去,2025年恐怕要刷新“熊祸”新高了。最让人担心的是,这次受害地区不再局限于北海道这个传统“熊乡”,东北和中部地方的受害者也急剧增加:长野县13人、岩手县12人、秋田县和新潟县各4人,这些地方的山村和城镇,本来就人烟稀少,现在熊们却像串门一样频繁光顾。
在北海道,札幌市的西冈公园因为熊出没而全面封锁,还有名寄市的滑雪跳台,竟然有熊大摇大摆地横穿而过——想象一下,奥运级的跳台变成了熊的“散步道”,这画面有多荒诞。更别提那些住宅区附近的公园、农田,甚至市街地,熊的目击报告层出不穷。
为什么2025年“熊出没”这么多?说到底,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首先,得怪气候变化。这几年,日本的冬天越来越暖,暖冬让熊的冬眠期缩短了。正常情况下,熊们冬天一睡就是几个月,可现在它们早早醒来,活动时间拉长,自然就更容易和人类“撞车”。更麻烦的是,山里的食物链也出了问题。像熊最爱吃的山毛榉和水楢这样的树木,今年结实不丰,熊们饿肚子了,只能下山觅食。想想看,熊的“主食”没了,它们只好转向人间的“外卖”——农田里的作物、果园里的果子,甚至城市垃圾桶里的剩饭。
其次,日本的社会结构变化也推波助澜。高龄化和乡村人口的不断流失,很多山边的农地与果树林没人打理,变成了荒地。这些地方长满了杂草和果实,很快就成了熊的“自助餐厅”。
另外,城里的垃圾管理也跟不上。有些地方的垃圾站没盖严实,食物残渣的味道飘得老远,把熊从山里引下来。结果呢?熊不光在乡下作乱,还胆大包天地闯进市区。
还有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现象:母熊带崽的出没模式变了。以前,熊多在夜间或清晨活动,可现在因为食物短缺,它们白天也出来“打工”,甚至带着小熊一起。这就和人类的活动时间重叠了,风险自然大增。尤其是露营者和登山客,万一不小心靠近母熊的“育儿区”,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了。
那么,“万一真遇到熊,怎么办啊?是跑还是打呢?”
秋田大学医学部救急学教授中永士師明是日本熊外伤治疗的专家,最近出了一本书,叫《熊外伤急救医学》,里面写了许多基于真实案例的“生存指南”。
中永教授说,熊攻击人的时候,9成以上都会瞄准人的脸部!为什么呢?因为熊的爪子和牙齿锋利无比,它们习惯从头部下手,撕裂脸颊、眼睛,甚至脖子上的大动脉。人的脸部受伤不仅会毁容,还可能导致失血过多或感染,救不及时就危及生命。
那么,遇到熊到底该怎么办?中永教授说,有一种说法,是遇到熊时,“眼睛别移开,慢慢后退走人”。但是,这种做法只适用于熊离你还有段距离的情况下。如果熊只是在远处好奇地张望,你可以保持眼神接触(别瞪它,也不要大声喊叫,也免激怒它),然后缓缓地面对它后退,千万别转身跑——熊的时速能达到50公里,你根本跑不过它。更何况,很多时候,熊是从灌木丛里突然冒出来,距离近得让你来不及反应。
那么,如果熊冲过来,别逞英雄去打它,也别傻站着。赶紧护住最要命的地方——脸和脖子!具体怎么做?双手在脑后交叉,胳膊挡住脸和颈侧,然后蜷缩成一团,背对着熊,趴在地上别动。
为什么要这样做?中永教授说:“因为熊攻击时总爱瞄准正面,脸部、颈部这些高位地方最危险。背部相对硬实,承受力强,就算被爪子挠,也比脸被撕裂好得多。不要轻易抵抗,要忍着点,等熊觉得你没威胁了,它就会走开。”
中永教授说,这种“装死”的姿势,能大大提高生存率,尤其是对东北的黑熊来说——它们多半是慌了神才袭击人,不是真想吃你,只要你不反抗,它们咬几口就会撤。另外,遇到熊时,不要把背包扔掉,必要时,背包可以成为一种防御工具。
中永教授还特别提醒:不管遇到哪种熊,都别试图爬树,因为黑熊爬得比你还快。也别扔东西惹它,它会视为你在“攻击”。出门时带上熊铃或“熊一目散”之类含辣椒粉的喷雾剂,是防止狗熊袭击的上上策。
秋季来临,喜欢登山的朋友,一定要在出发前确认登山地区有没有“熊出没”的消息,同时在手机上下载 “熊铃”这个APP,以便遇到熊时可以播放铃声吓退它。别扔垃圾以防止吸引熊。记住,团体行动比一个人独行来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