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8月21日,是方志敏同志的诞辰。
提到方志敏,许多人的第一印象皆是《可爱的中国》——“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
如此热烈美好的憧憬,却是在狱中写就的。这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生命定格在36岁。最后的日子里,他用国民党劝降软化让他写自白书的纸笔,写下了对祖国最深沉的告白。
(一)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方志敏自述》里,满怀平静与坦然,“我已认定苏维埃可以救中国,革命必能得最后的胜利,我愿意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和革命。”
国民党始终搞不明白,何以像方志敏这样的中共高级官员,全身上下竟摸不出一块铜板。他们也始终搞不明白,为何会有一群人,为着前途未卜的事业,抛头洒血、以身殉志。
有待遇优厚的大学教授,甘愿清贫度日并将大部分收入支持革命,以生命之钟撞向旧世界播撒新火种,因为相信“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有风华正茂的亲兄弟,愤慨于暴政与黑暗,立志投身革命、拯救人民,未及而立先后英勇捐躯,因为相信“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有锦衣玉食的富家少爷,在“秉志改革”的探寻中,为理想凛然赴死,因为相信“为了我们的子子孙孙争得幸福的生活,就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是在所不惜的”。
……
多少铮铮铁骨,多少前赴后继,正是无数革命先辈,用热血换来了山河再造、日月重光。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28年间,共有2100万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牺牲,平均年龄29.4岁。其中可以查到姓名的共产党人就有370多万,即每天超过300名党员英勇就义。
“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究竟是怎样的信仰支撑,让跌宕起伏的革命征程中始终涌动着绵绵不绝的力量?
(二)
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持有。对信仰的不同选择,也决定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在那风雨如晦的至暗年代,山河破碎、同胞蒙难。万千国民的悲惨境遇,昭示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成为最迫切的课题。
为探寻救亡图存之路,中国努力了太多次,也失败了太多次。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改良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慷慨激昂却无不折戟沉沙。
直到探索者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中国前进的道路才豁然开朗。崇高的事业,凝聚起五湖四海那些最勇敢的人。唯有理解了这样纯粹伟大的信仰,方能理解那些气壮山河的牺牲,理解那些百折不挠的战斗。历经低谷曲折,遭遇艰难险阻,这条救亡图存之路却始终向前,直到取得彻底的胜利。
司徒雷登曾分析:“共产党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成员对它的事业抱有无私的献身精神。”所有坚持与力量,皆来源于不曾忘却的初心与使命。
(三)
“星火燎大原,滥觞成瀛海”。从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到硝烟弥漫的战争时期,从激情燃烧的建设岁月,到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漫漫长卷中有太多奇迹、太多不凡。
任何一个政党,最难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其中秘诀,正在于我们始终着力推进党的建设。
1939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即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环顾全球,世界上很少有哪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在理论上鲜明提出、在实践中明确要求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少有哪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把公而忘私、奉献牺牲作为对党员的基本道德要求,更少有哪个政党对党员持续不断地进行党性教育。
从延安窑洞里,以“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回应跳出历史周期率;到百年奋斗历程中,坚持“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作为新的答案。一路走来,正是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我们党才能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突破千难万险而矢志不渝。
(四)
穿越世纪风云,再启时代征程。今日中国,江山壮丽,欣欣向荣,坚定行进在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风险挑战、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宏伟事业。
打铁必须自身硬,要登绝顶莫辞劳。今天,我们党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0027.1万名党员、525万个基层党组织的世界最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移赤子之心、不坠复兴之志、不泄拼搏之劲,持续激发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才能风雨无阻向前进。
上下同欲者胜。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那些蕴藏在亿万群众中的创造伟力,那些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蓬勃动能,汇聚起无比磅礴的奋斗力量,让中国发展的前景无比光明。
(五)
江西南昌有一条“方志敏大道”,大道尽头是方志敏烈士的陵园,自发纪念的人往来不绝。
安徽合肥有一条“延乔路”,路的尽头则是“繁华大道”。当年陈延年、陈乔年等革命烈士,拖着脚镣走出的这条血路已经有了最美的样子。
放眼全国各地,几乎每座城市都有一条“人民路”。这条“重名率”最高的路,连接着万家灯火,见证着发展脉动,承载着人们的共同记忆,也书写着新的时代故事。
时光未老,记忆如昨;勿忘历史,坚定向前。为人民牺牲奉献的人,祖国不会忘记,人们不会忘记。对他们而言,最好的告慰,最深的致敬,就是建设更加美好的中国。让盛世,“如您所愿”!
撰文:杜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