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 苏群超
8岁自闭症男孩在大理苍山夏令营活动中失踪,不幸遇难。有媒体对多家研学机构暗访,发现部分研学机构带队老师无官方资质,销售人员甚至暗示可隐瞒孩子病史报名。一条稚嫩的生命逝去、一个家庭破碎,令人悲愤,更引发公众对研学游的讨论。
研学游本被社会寄予期望:既寓教于乐、广交朋友,又能在旅行中培养团队协作与自理能力,还能帮家长“托管”。在研学从业者对产品与效果的渲染下,即使定价高昂,许多家长也选择“咬咬牙上车”。
研学游快速扩张,许多机构在利益的蚕食下只剩“游”的外皮,不见“研”“学”灵魂。收费高昂却不透明、内容同质化、课程设计浅显、时间安排不合理、人员专业素养不足……部分机构将“研学游”视作高溢价的旅游产品,甘心做“一锤子买卖”,教育内核被抽离,安全保障沦为成本压缩的牺牲品。
许多挂靠大型旅行社的中小机构和以“教育咨询”名义运营的研学机构,往往扮演着“资源掮客”的角色,将生源层层转包,导致课程研发、师资培养、风险评估环节投入不足。此外,转包模式也让教育责任、安全责任层层转包,责任所属模糊不清。为压缩成本、追逐利润,一些承接方在景区、营地选取上完全不考虑课程匹配度、学生身心特点,特别是特殊需求。
在研学游中,旅游指导师显然是核心角色。虽然该职业已于2022年被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但为了压缩成本,部分机构缺乏动力自主培养或聘用专业师资。无资质、无专业培训的导游,甚至在校学生等被推上一线带队岗位。此外,研学游的“空心化”也与标准虚置、监管乏力有关。
当期待屡屡落空,研学游逐渐被贴上“割韭菜”“智商税”的标签,家长决策逻辑自会由跟风转向注重性价比与教育成果。今年暑期,多地研学市场增长势头放缓。业内人士称,经历了前期的快速增长和供给扩张后,行业正经历回归理性的调整期。
自5月19日起,《研学旅游服务要求》《出境研学旅游服务要求》《研学旅游课程与线路设计指南》三项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让研学行业退退烧,在大浪淘沙中淘汰“空心”玩家,不仅要出台文件,更要明确各方责任、加快落实政策。比如强化主办方首负责任,倒逼研学机构重视安全;构建透明的信息发布与信用评价体系,强制机构公示真实资质、师资情况、安全预案、过往事故记录、保险情况、客户评价等,破除信息壁垒,让家长“用脚投票”有据可依。引导市场向价格透明、服务专业、体验深化、内容扎实、安全托底的健康状态转型,才能让研学游有形又有魂,走心且真心。
上一篇:共筑知识产权法治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