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 本报记者 许晨星
“走在归家的路泪眼婆娑/我听见故乡的风轻轻唤着我/听见溪流也在唱着歌/时光它一晃而过/可故乡依旧没变呢……”《月亮翻过小山坡》的悠扬旋律在北京台湾会馆缓缓回荡,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2025年台湾学子“重走科举路”研习营的点点滴滴。
8月14日,研习营在北京台湾会馆圆满结营,30余名台湾师生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难忘时刻。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台湾光复80周年,此时重走先贤路,意义非凡。”北京市台联党组书记袁海鹏道出了研习营的目标——将静态的科举文化展览转化为动态的沉浸式体验,有效增强台生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本次研习营历时12天11晚,先后在福建、山西、北京三地开展研学、交流与参访活动。大家一路追寻两岸文化的共同根脉,缅怀先贤、寻根问祖,共同见证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情谊难舍,以及历史与文化的深厚传承。
在北京期间,营员们参观了长城、故宫、孔庙与国子监博物馆、清华大学等地。台湾师生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既有收获、又有感慨。
来自台湾的应老师,是一名公务员培训考试的讲师。站在八达岭长城之上,王昌龄笔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壮阔与沧桑瞬间涌上心头,她感慨万千:“长城在两岸人民心中有着特殊的分量,它曾是一道分割疆域的边界,但今天已然成为承载着千年历史的载体。”
走进清华大学校史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百年清华”展前言:“风雨激鲲鹏,水木湛清华。清华大学肇基于内忧外患、国势衰微之际,从此与民族共命运、同时代齐奋进、为国家谋复兴……”展板上回顾了清华大学百年发展史的风雨与辉煌。台青杨同学表示,在他的印象中,无论是台湾地区还是大陆地区,大家都知道清华大学是排名领先、资源雄厚的顶尖学府。“之前没有来过清华,参观校史馆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清华大学的历史与发展,感受到非常大的震撼!”
来自台湾花莲的田老师作为领队教师,带领台湾高中生“重走科举路”。她认为,唯有亲身经历,方能真正理解和体会。“不要止步于道听途说,要亲自踏上大陆这片土地,才能感受到真实的一面。”
坐落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台湾会馆是研习营此行最后一站。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科举考试也在台湾渐渐兴起,自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开始,陆续有台湾举子到北京参加会试。台湾会馆的兴建,正是为了方便台湾举子来京参加考试和联络感情。
在台湾会馆,北京市台联名誉会长卢咸池详解《科举制度、台湾士子与会馆》渊源,花莲县青年以《刺桐花开》展现宝岛风情,更邀众人共跳《海洋之歌》。丰富多彩的研习活动给营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营之际,大家感慨良多,纷纷表示要把在研习营中的所见所闻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希望更多人能来大陆旅游、求学、工作、创业,亲自感受真实的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