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沧州发布
以融合焕发活力,以作风彰显担当。自福州新区与长乐区两区融合推进以来,福州新区(长乐区)持续传承弘扬、深入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优良作风,以“快”提效、以“优”解难、以“实”惠民,推动党员干部在“学榜样、促实干、勇争先”中展现新作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快速发展的福州新区滨海新城。林双伟摄以“快”提效
深化改革优环境
项目落地跑出加速度
走进福州新区临空经济区
福建恒冠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的
智能化纺织新材料生产线项目
施工现场机器轰鸣
工程车辆穿梭不息
这个总投资超6000万元的“大块头”
从拿地到开工仅用了3个工作日
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新区速度”
这样的“神速”并非偶然
而是福州新区(长乐区)
刀刃向内、深化改革的结果
长乐政务服务有速度更有温度。长乐区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助力营商环境优化,管委会联合资源规划、招商等部门探索推进“拿地即开工”服务模式——前移服务关口,在企业土地报批阶段提前介入指导,推行“预审查+并联审批”机制,将原本需要6至8个月的开工周期压缩至“零等待”。
“我们要打破‘坐等审批’的旧思维,像陪跑员一样全程护航项目落地。”从被动审批到主动服务,从碎片化办理到全链条集成……改革红利正加速释放。聚泉冷库、东来茉莉花茶等重点项目同样受益于此,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数字是最有力的证明:
2024年,长乐区获福州市认定落地招商项目50项,总投资520.18亿元,项目数和投资额较前一年同期增长15项、295亿元,综合排名位列全市前三。其中,项目谋划攻坚、落地攻坚、对接攻坚招商单项排名均位列全市第一。
以“优”解难
信用修复暖企心
监管服务彰显新温度
“太感谢区市场监管局了,多亏了他们的专业指导和帮助,我们才能顺利完成行政处罚后的信用修复,重新获得参与项目招投标的资格。”不久前,一家完成信用修复的企业负责人感慨连连。此前,该企业因违规受罚导致信用受损,发展陷入困境。
在企业举步维艰之际
区市场监管局主动伸出援手
工作人员不仅上门指导信用修复
还专门开设“修复课堂”
教企业准备材料、登录填报系统
助其重获生机
“我们既要当好‘监督员’,也要做好‘服务员’。”区市场监管局负责人介绍,局里突破传统监管思维,创新建立“主动服务+精准指导+便捷办理”的信用修复机制,在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时,同步附上信用修复告知书,并通过定期开办“修复课堂”、推行线上“一件事”办理等举措,构建放管结合、进退有序的信用监管新格局,既体现执法刚性,又彰显服务温度。
据统计
2025年以来,全区已有103家企业移出异常名录,4156家解除异常标注,1家完成行政处罚修复。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重获新生的市场主体,是一张张重现笑容的企业家面孔,更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生动写照。
以“实”惠民
老村改造惠民生
城乡融合绘就新图景
“以前许多房屋主筋外露、墙体开裂,雨季积水能淹到膝盖,住得提心吊胆。”首占镇上洋村村民的一句话,道出城中村的窘境。这个老旧房屋占比超57%的村庄,地面标高低于新区路面,汛期内涝频发,改造迫在眉睫。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
为切实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2022年4月,长乐区启动首占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一期工程仅用160天就完成9.35万平方米房屋征收拆除工作;
2024年8月启动的二期项目更是跑出加速度,80天内完成937户签约,签约率达99.26%,房屋拆除面积达6.5万平方米。
目前,一期安置房已完成选房工作,二期征迁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
首占营前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一期)。姜亮 摄如今的上洋村
灰矮的民房被拆除
逼仄的通道被拓宽
积水顽疾被根治
更令人期待的是
按商品房标准建设的
洋厦嘉园、洋厦馨居安置小区
配套邻里中心、养老设施和幼儿园
既延续村民议事传统
又植入现代社区功能
“我们坚持‘安置房即品质房’理念,让群众不仅住得上,更要住得好。”项目负责人说。
在这场“忧居”变“优居”的蜕变中,基层治理同步升级。村党总支书记黄冰最近忙着两件事:一边推进征迁扫尾,一边带队学习社区管理经验。“从村庄到社区,我们要帮村民适应物业保洁、电梯使用等新变化。”他特别提到,改造过程中保留了古街风貌,让新城活力与老街烟火气交融,这才是“记得住乡愁、触得到繁华”的真谛。
现在的首占片区
正以破茧重生的姿态
演绎着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着近日村民即将搬入新居
这片土地又将翻开新篇章
从“新区速度”到“新区温度”,从“新区效率”到“新区画卷”,福州新区(长乐区)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深刻内涵。在这里,速度与温度并存,力度与厚度共生,汇聚成“两区融合”的澎湃动能,向着更美好的未来阔步前行。
来源: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