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华夏时报记者 杨燕 博鳌报道
“2025年上半年,中国药品终端市场数据依然不尽理想,预计全年市场将下降2.9%。”在海南博鳌举行的2025西普会现场,大会主席、中康科技董事长吴瀚的开场白透露出当前行业的丝丝寒意。
医院渠道同比下滑5.7%,零售药店微降0.4%,基层医疗增速放缓至4.3%,连曾高歌猛进的医药电商增速也从两位数回落至5.8%——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中国医药健康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剧烈阵痛。
过去20年,中国医药产业在“人口红利+医保扩容”双轮驱动下狂飙突进。然而,当人口曲线拐头、医保基金进入精细化管理时代,旧引擎骤然熄火,市场“失速”随之而来。
阵痛与症结:当旧引擎集体熄火
“下滑不是需求消失,而是支付结构与创新供给的节奏错配。”中康科技副总裁李俊国在论坛分享中提到。
在其看来,一方面医保进入“精细化管理”时代,控费力度趋严,商业保险规模尚小,医保、商保与个人支付的“1+3+N”多层次支付体系正在成型。与此同时,创新药医保谈判平均降价达60%,药企陷入“进医保回报不足,不进医保缺市场”的两难境地。
另一方面,中国正在从“仿制大国”向“创新强国”跃迁。近五年中国获批403个创新药,2024年新药出海更迎来高峰,超90%跨国药企已引入中国管线,供给爆发但回报滞后,国内各大创新药企商业回报率仍普遍较低。
旧格局已然固化,新格局尚未成型——健康产业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型十字路口。
当前院内市场面临用药结构优化的挑战,公立医院中仿制药和中药份额下降,受合规反腐、集采扩面等影响,药品终端市场短期承压状况仍然明显。
“去年和今年若剔除创新药增长,零售药店负增长幅度可能更大”。吴瀚在分享中透露:“对比美国药店创新药占比近50%,我们还有很大空间。”
零售市场则面临门诊共济分流、价格管控及多渠道竞争压力。随着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全面推开,大量常见病、慢性病处方加速流向院外。零售药店、基层诊所、药房、医药电商第一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争夺“外流处方”。
“当旧引擎熄火,新动能在哪里?”此次西普会一开始抛出的问题,正是在场众多从业者们试图找到答案的核心命题。
而李俊国始终强调,“医保在提质控费,而创新洪流已至,结构调整期也是机遇孕育期。”也正是这种错配,倒逼产业重构游戏规则。
破局之道:产业增长范式是什么
尽管行业寒意仍在,但在吴瀚和诸多参会的药店经营者们眼里,短期阵痛不影响行业向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
“健康需求在增长,支付结构在优化,供给端在创新。”吴瀚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产业正在从被动增长转向主动进化。”
吴瀚在分享中强调,产业穿越周期的答案其实并不难找,在当下五大结构性变革中,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支付改革、银发经济与国际化正是共同驱动的五大元动力。
如果说过去几年AI在医疗领域还只是“雷声大雨点小”,那么近几年,AI的颠覆性体现在全链条效率跃升。
在研发端,AI正在尝试将药物研发周期从15年压缩到1.5—3年,成本降至传统的1%,这在传统模式下是不可想象的,在健康管理端,AI正在实现“分钟级响应”。在诊疗端,AI的精准度和效率同样突破原先医生群体的极限。
在西普会现场,中康正式发布了面向医药零售的“五大智能体”——经营洞察智能体、会员管理智能体、商品优化智能体、店员赋能智能体、慢性病服务智能体。吴瀚透露,仅“经营洞察智能体”已在近40家连锁药店落地,月活高达75%。
“新退休人群与上一代最大的不同,是他们愿意为品质健康买单。”吴瀚指出,2025年银发经济规模突破10万亿元,其中医疗健康消费占35%,且未来十年复合增速超过15%。“药店离银发人群最近,理应成为银发健康消费的第一入口。”
在吴瀚看来,药品终端市场短期承压,恰恰为药店探索“第二曲线”提供了窗口期。
“药店的核心社会价值,是为消费者提供便捷、专业的健康服务。第二曲线的本质是强化这一价值——从治疗到预防,从线下到线上线下融合。”吴瀚说。“未来药店竞争力不仅在于产品丰富度,更在于专业服务驱动下的消费信任。”
但前提是,药店必须从“卖药”走向“卖健康”。吴瀚给出的路径是:通过AI智能体,药店可以成为“健康数据管理者”“医疗资源整合者”“银发消费引领者”,最终实现从卖产品到卖解决方案的蜕变。
此外,国内创新药市场的井喷,国内药企出口“主角”从原料药向创新药、复杂制剂跃升,商保作为“第二个钱包”的壮大,都毫无疑问将成为药品市场二次增长的推动力。
尽管当前健康产业正处于增速换挡、结构转型的阵痛期,但人口老龄化、技术突破、支付优化和国际化拓展等多重动力仍在持续积蓄能量。
未来十年,中国健康产业将不再依赖人口红利与医保扩容,而是转向AI驱动、创新引领、服务升级与全球布局的新增长范式。
责任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