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巍峨的喀喇昆仑山阻不断心意相通,浩瀚的阿拉伯海冲不淡兄弟情谊,今天(8月20日),“一种压力可视自动减压气压式桡动脉止血器”专利转让签约仪式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行。这枚精巧的医疗器械背后是一场跨越山海的生命接力。
故事得从四个月前的巴基斯坦说起。长期在拉合尔工作的季先生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当地顶尖的旁遮普心脏病学研究所(Punjab Institute of Cardiology)虽全力救治,却难敌复杂病情。
“回上海,回中山医院。”这个念头支撑着他。12年前,正是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为他打通被称为“冠心病介入最后堡垒”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让他重获新生。
12年过去了,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加上高强度工作,危情再次上演。巴基斯坦的主治医师在给予充分的药物治疗后,特意把当地做的检查造影文件刻成光盘,让季先生带回国“给中国的大专家辅助参考”。
经10个多小时飞行和中转,季先生终于来到中山医院,心内科戴宇翔主任医师率团队迅速启动救治方案。通过三个小时反复尝试,堵塞的血管被成功打通。
然而,真正让季先生动容的是术后那个透明小装置,“轻轻戴在手腕上,止血干净利落,几乎没感觉。”这与在巴基斯坦用沙袋压迫止血的煎熬形成鲜明对比,也让他萌生一个想法:“这样的好东西,该让巴基斯坦患者也用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葛均波介绍,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目前通常选择从手腕的桡动脉进入,虽创口微小,但术后有效止血至关重要。专业的桡动脉压迫止血器采用精密的气囊调压系统,能在确保有效止血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对周围组织的压迫,也让患者感受到医疗技术的人文关怀。相比之下,巴基斯坦传统的沙袋压迫法不仅让患者备受煎熬,还可能带来出血不止、局部血肿甚至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风险。
季先生的心愿很快有了回响。中山医院科研处副处长程蕾蕾了解后发现,这款止血器虽临床效果优异,但仍存在临床痛点。为此,戴宇翔团队联合工程师优化产品,不断磨合,还有了如今的专利转化签约,将进一步优化这一临床实用装置。
值得一提的是,此番还有爱心企业捐赠价值20万元的桡动脉止血器给旁遮普心脏病学研究所。
中山医院周俭院长表示,医生知道患者真正需要什么,而工程师知道如何把它做到极致,这是医工结合带来的力量。
“今天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一项专利转化,更是医学人文精神的跨国传递。未来我们不仅要把先进技术送出去,更要与国际伙伴一起,培养人才、共享经验,让‘一带一路’的健康之花在更多地方绽放。”葛均波院士说。
中山医院副院长宋振举感慨:“‘铁杆兄弟’不止是称谓,更是鲜活真实的心跳。医生既要救死扶伤,更要推动医疗创新转化,这是我们建设国际医学科创中心的初心与使命。”
从一场紧急救援到一次专利转化,从临床实践到跨国捐赠,这枚小小的止血器,不仅承载着中国医学创新的力量,更将“一带一路”的温情与善意写进中巴人民的心里。
原标题:《中国男子在巴基斯坦突发心梗,飞抵中山医院救治,“止血神器”吸引住了他》
栏目主编:樊丽萍
来源:作者:文汇报 唐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