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人再就业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最近,北京一企业发布“银发岗位”招聘信息,岗位一上线后收到500多份简历,其中,一位72岁的奶奶级应聘者的简历显示,其具备40年高校老师经验,还是社区书画社创始人,更具备推拿认证资质,多才多艺的技能包,着实惊呆网友。
实际上,退休人员再次发光发热,已经被数据揭示。
BOSS直聘数据显示,2022年,在该平台上活跃的55岁以上求职者数量比上年上涨27%,明确“欢迎退休人员”岗位也上涨33%。
而前程无忧发布的《2022老龄群体退休再就业调研报告》显示,68%的老龄群体在退休后有强烈的就业意愿。而在政策端,民政部等1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推动实现老有所为的指导意见》就指出,要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为老年人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服务。
于是,有趣的现象就出现了:当年轻人为了逃班绞尽脑汁,老年人却在斗志昂扬地重返职场。而这背后,则是个人适应时代转型的大趋势:退休不是职业生涯的终点,而是节点。
实际上,这波退休潮的源头就是1962—1975年的史上最大婴儿潮,这段时间,年均出生人口达到2583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60年代出生人口高达2.39亿人,70年代则达到了近2.17亿人。1963年出生的人口是近70年来的最高值,新生儿多达2975万人。如果按照60岁退休计算,2022年之后,出生于1962年以后的人口依次到达退休年龄,而从2022—2035年,每年退休的人员将超过2000万人,退休人员总数将接近3亿人。
退休人员多意味着什么?
两件事非常重要:老龄化社会到来和劳动力减少。根据政府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末,中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2.97亿,占人口的比重达21.1%。而按照联合国关于老龄化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就已经进入轻度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20%,就是中度老龄化社会。
再看劳动力的变化。假设每年都会有超过2000万人退休,媒体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的潜在劳动力供给大概为1700万-1800万,而以新增就业人口计算,2024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200万人,也就是说退休潮下,每年劳动力减少区间可能在200万到800万之间。
而在个人层面,退休人员重返岗位的两个原因最为主要。
第一,大环境下行,压力传导到个人,反映出来的情况就是收入减少。所以,很多退休人员在家庭、子女生活压力下,有比较强的挣钱动力。
第二,人均寿命延长,很多退休人员健康状况良好。身强体壮从来都是工作的基础,所以退休人员面对重返岗位的挑战,没有畏惧心理。
当退休人员做好了重返岗位的准备,接下来就是岗位适配的问题。根据老龄科研中心数据,60岁以上劳动者的就业分布中,家政服务、保安、社区服务位列前三,分别吸纳了34%、28%和15%的老年从业者。初看数据,得出的结论还是老年人跟不上时代节奏,只能选择低端岗位。但实际上,许多退休人员的专业知识、经验和技术,都是社会急缺的。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24年报告显示,全球咨询市场中,50岁以上专业人士的需求在过去五年增长了23%。在中国市场,特别是法律咨询、财务咨询、管理咨询等领域,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仍然具有较强竞争力。而中国企业联合会2024年对1200家企业的调查显示,43.7%的企业更倾向于聘请有丰富经验的高龄专家担任顾问角色。
所以,退休人员重返工作岗位,在需求端其实仍然有很多空间。而现实中,老人再就业已经相对成功的社会实践了。
比如日本,2023年日本发布的2022年就业结构基本调查显示,日本65岁以上男女的从业率(正在工作的人的比例)为25.3%,比2017年的调查数据提高0.9个百分点。从年龄段来看,2022年65岁-69岁人群的从业率比上次调查上升5.4个百分点,达到50.9%,首次超过五成。70岁-74岁群体的从业率也比上次调查提高4.3个百分点,达到33.3%,超过三成,创造历史纪录。
为什么日本能有这么多老人持续工作?还是应对、准备得早。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内阁确定《长寿社会对策大纲》,将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1995年公布实施《高龄社会应对基本法》,明确了政府应对老龄化的职责和任务,制定了老年人就业、福利保障等多个配套法律法规;2003年,面对少子化与老龄化的双重压力,日本颁布实施《少子化社会对策基本法》《少子化社会对策大纲》,多举措提升生育率,缓解老龄化。
这么一看,日本走过的路,其实就是中国要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