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从一场紧急救援到一次专利转化,从临床实践到跨国捐赠,小小的止血器承载中国医学创新的力量,更将“一带一路”的温情与善意,写进异国人民的心里。
就在今天,“一种压力可视自动减压气压式桡动脉止血器”专利转让签约仪式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行。这枚精巧的医疗器械起源于一场跨越山海的生命接力,也即将开启中国、巴基斯坦医疗合作的新篇章。
四个月前,坐标巴基斯坦。长期在拉合尔工作的中国公民季先生,因印巴边境局势紧张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当地顶尖的“旁遮普心脏病学研究所”虽全力救治,却难敌复杂病情。
“回上海回中山医院!”这个念头支撑着季先生。12 年前正是中科院院士、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葛均波教授为他打通被称为“冠心病介入最后堡垒”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让他重获新生。12年后,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加上高强度工作,相似的情境再次上演。巴基斯坦主治医师在给予充分的药物治疗后,特意把当地检查造影文件刻成光盘,让季先生带回国“给中国的大专家辅助参考”。
经过10个多小时的飞行和中转,季先生有惊无险回到熟悉的中山医院,心内科戴宇翔主任医师率领团队迅速启动救治方案。通过三个小时的反复尝试,堵塞的血管最终被成功打通。然而真正让季先生动容的,是术后那个透明小装置:“轻轻戴在手腕上,止血干净利落,几乎没感觉。”这与在巴基斯坦用沙袋压迫止血的煎熬形成鲜明对比,也让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这样的好东西,应该让巴基斯坦患者也用上。
葛均波介绍: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目前通常选择从手腕的桡动脉进入,虽然创口微小,但术后的有效止血至关重要。专业的桡动脉压迫止血器采用精密的气囊调压系统,能够在确保有效止血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周围组织的压迫,也让患者感受到医疗技术的人文关怀。相形之下,传统的沙袋压迫法不仅让患者备受煎熬,还可能带来出血不止、局部血肿甚至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风险。
季先生的心愿很快落地。中山医院科研处副处长程蕾蕾在深入了解后发现,这款止血器虽临床效果优异,但仍存在临床痛点。为此,戴宇翔团队继续联合工程师优化产品,经过不断磨合形成新的桡动脉止血器,并于今天为“旁遮普心脏病学研究所”捐赠价值20万元的桡动脉止血器。
中山医院院长周俭表示,医生了解患者真正需要什么,工程师知道如何将它做到极致,这是医工结合带来的力量。未来中山医院不仅要把先进技术送出去,更要与国际伙伴一起培养人才、共享经验,让“一带一路”的健康之花继续绽放。
原标题:《缘起一场跨国急救,我国自主创新小小止血器跨越山海传递“一带一路”温情》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顾泳
上一篇:法国博主直播受虐10天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