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展柜中,一枚玛瑙印章静静陈列。它长约3.3厘米,其切面为边长1.6厘米的正方形,阳刻“铁汉”二字以篆体呈现,布局端庄,笔划遒劲。这枚印章为国家一级文物,是戴安澜将军用生命践行抗日誓言的见证。
戴安澜的“铁汉”印章 图片提供 汪蕾
1904年,戴安澜生于安徽省无为县,本名衍功。六岁时,他进入清晚期著名作家周绍封的塾馆就读,取学名“炳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激荡着年轻的心,戴安澜萌发了振兴中华的志向。1924年,21岁的他在叔祖父、粤军第四师团长戴端甫的召唤下,与同乡热血青年奔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此时,他正式更名为安澜,自号海鸥。1925年7月,他成为黄埔军校第三期正式学员,开启了军旅生涯。
1928年5月,戴安澜亲历“济南惨案”,日军的暴行,使他坚定了抗日的决心。1933年3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师一四五团团长时,他率部北上血战古北口,获五等云麾勋章。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率部奔赴华北战场,参与平汉线漳河之战、保定会战等战役。1938年台儿庄战役期间,为凝聚士气、明志自勉,戴安澜取“铁汉”为名,并镌刻一枚玛瑙章。这枚“铁汉”印章自此随戴安澜征战。
1938年3月,他率部参加鲁南台儿庄会战,担负阻击北敌之责。火攻陶墩、计取朱庄、激战郭里集,他率部与友军合力迫敌后撤,为大捷立下战功。同年夏,投身武汉保卫战外围,痛击九江来犯的日军第九师团,重创敌军。
1939年11月,已是第五军二〇〇师师长的戴安澜,挥师桂南参加昆仑关大战。在此次战斗中,他击毙日军前线指挥官、第五师团第二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铁汉”威名远播。
1942年3月,应盟军要求,中国政府组建远征军赴缅甸远征作战,戴安澜率部先期入缅参战。他在给妻子王荷馨的遗书中写道:“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当年3月18日至29日,他指挥部队在缅甸东瓜(今同古)孤军奋战。面对四倍于己、配备步兵特种兵及空军的日军,在无空中支援的情况下,他以步兵对抗立体进攻,坚守12天掩护英军撤退,歼敌5000余人。5月18日,撤退中与日军第五次遭遇,戴安澜在指挥时腹部中弹。5月26日,他在缅甸茅邦村壮烈殉国,年仅38岁。
“铁汉”印章自刻下之日起,便始终伴随着戴安澜将军南征北战,见证了他在每场战役中的英勇与坚韧。2005年5月,戴安澜将军的儿子戴覆东将这枚印章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 汪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