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佛慈制药)
转自:佛慈制药
俗话说:“补冬不如补秋”。
这话让不少朋友犯了难:一边说要“补”,一边说要“防胖”;一边要“收”,一边又要增加运动...秋天到底该怎么补?
秋补为何如此重要?
古医典籍早有记载:
《黄帝内经·素问》:“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中医认为,秋季对应人体的肺脏,主收敛。此时进补,能为身体打下坚实基础,比冬季进补事半功倍。
元代著名食疗著作《饮膳正要》中也强调:“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表明秋季饮食应以滋润为主。
现代人为什么不必盲目“贴秋膘”?
古时“贴秋膘”是因为夏季高温劳作消耗大,加上食物匮乏,人们普遍消瘦。
而现代人夏季多在空调房中,运动少,饮食丰盛,夏季长胖的人反而更多。
盲目进补不仅不能增强体质,反而会导致“虚不受补”——即因脾胃功能虚弱,无法运化补品,反而在体内生成痰湿,导致虚胖、乏力、舌苔厚腻等问题。
中医秋补三原则
一、先调脾胃后进补
经过夏季冷饮、瓜果的“洗礼”,很多人的脾胃已经受损。如果你发现舌苔白厚、食欲不振、腹部胀满,说明需要先调理脾胃。
二、辨清体质再进补
中医讲究“辨证施补”,不同体质的人进补方法大不相同:
阴虚体质:手足心热、口干咽燥。宜用沙参、麦冬、玉竹等滋阴润燥。
阳虚体质: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可适当选用核桃、羊肉等温补食材。
气虚体质:气短懒言、容易疲劳。适宜黄芪、党参等补气之品。
三、清补为主,去燥为先
秋季主气为燥,易伤肺阴。
百合:清心润肺,安神止咳。《本草纲目》记载其“清痰火,补虚损”。
银耳:滋阴润肺,养胃生津。被誉为“平民燕窝”。
莲藕:生吃清热生津,熟吃健脾开胃。
芝麻:润燥滑肠,滋养肝肾。《饮膳正要》特别推荐秋季食用。
《黄帝内经》强调秋季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微出汗为宜。推荐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缓和运动,符合秋“收”的特性。
记住:合理的秋补是为身体“打底”,而不是“长膘”。
【温馨提示】本文仅供参考,体质辨识及具体用药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注:本文图源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