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天,“国补”又一次刷屏了朋友圈。特别是汽车以旧换新,不少地方突然传出暂停的消息,让很多准备购车的朋友心里直打鼓:国补还能不能领?是不是错过就没了?与此同时,家电、数码、灯具等补贴却在稳步发放,出现了“车补暂停,家电照常”的情况,一边踩刹车一边加速前进,确实让人有点看不明白。别急,今天我就帮大家把这事理清楚:国补到底暂停了哪些,哪些继续正常领取,什么时候能恢复?
首先,划重点!国家补贴最新领取入口:
家电家具家居类:京东APP搜「家电补贴551」国补最高立减2000元。
手机数码类:京东APP搜「数码补贴114」领取。国补最高立减2000元。
手机京东APP搜索「手机补贴900」,最高减500。
一定要先领,名额有限!
秘诀:先在app搜一下上面的口令,以后每天点历史搜索记录就可以!
先说大家最关心的汽车。8月中旬,湖北武汉、襄阳官宣自19日24点起暂停汽车置换更新补贴,并要求在此之前下单的消费者必须在月底前完成登记,否则无法享受优惠。不过需要注意,这次暂停的是“置换更新”,报废旧车换新的补贴依然正常。青海、贵州、内蒙古也出现了类似情况,有的暂停置换,有的甚至连报废补贴也临时按下了暂停键。听起来有些吓人,但其实并不是“取消政策”,更多是因为资金消耗过快或者系统需要升级调整。比如贵州官方就明确回应,这只是平台技术升级,后续会重新开放。
如果从全国范围看,这样的情况并不新鲜。湖南、河南、安徽早在上半年就已经出现过类似的暂停或限额调整。重庆、许昌、沈阳、惠州等城市也曾短暂中断过补贴发放。不过,暂停不代表终止,很多地方暂停后又迅速恢复,比如武汉商务局就撤回了暂停通知,甘肃、广西、重庆等地甚至在恢复的同时直接追加了预算。重庆更是拿出3亿元资金,分8月和9月两批释放额度,确保更多人能享受到政策红利。
其实,这一切变化都和财政部的整体节奏密切相关。今年国家一共准备了3000亿元特别国债资金来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其中汽车是“大头”。上半年已经发放了两批合计1620亿元,8月财政部又下发了第三批690亿元。为了避免资金集中消耗过快,各地才会采取“限额抢券”或“阶段暂停”的措施。有些省份每天早上定点放号,河北、云南就实行每天限量开抢,先到先得。
那么现在,哪些地方还能正常领取国补呢?根据最新梳理,新疆、辽宁、青海部分地区已经暂停,恢复时间待定。而甘肃、贵州、上海、海南、四川、山东、陕西等地补贴已经恢复发放,只是时间不同。上海是早上7点开放,海南、四川是8点,山东是9点,湖北、江苏、重庆一般是10点左右。浙江、广东则分地市推进,比如湛江、江门有额度,广州、深圳部分品类还在暂停中。所以,想要申请的朋友一定要盯紧自己所在地的公告,早点蹲点开抢。
再把目光转到家电和数码领域。和汽车补贴的“忽停忽走”不同,家电、家居、数码的国补在8月仍然稳步推进,而且补贴力度依旧给力。空调、冰箱、洗衣机、电视、热水器、净水器、洗碗机、扫地机器人、集成灶、咖啡机、抽油烟机、燃气灶、甚至灯具全都在补贴范围内。一级能效家电最高补贴20%,单件可减2000元;二级能效补贴15%,最高1500元。举个例子,换一台一级能效的空调,本来要六七千,现在立减2000,价格直接降到五千出头。对于正在装修新房的家庭来说,灯具补贴简直是“真香福利”。吊顶灯、LED灯、智能灯,都能享受最高20%的补贴,不仅省下一大笔,还能让家里整体更节能环保。
数码产品同样不容忽视。售价6000元以内的手机、平板、智能手表都能享受补贴,比例是15%,最高减500元。比如一部5999元的旗舰机,补贴后直接进入“5字头”区间,再叠加电商平台的满减红包,价格能比618还低。很多朋友说这次是真的“买到就是赚到”。
至于汽车,补贴仍然是“大手笔”。报废旧车换新能源车,国家直接补贴2万元;如果是换燃油车,也有1.5万元。就算不报废,只是转让旧车再买新能源车,也能拿到1.5万元。政策明确要求在2025年底前开票,2026年1月10日前完成申请,所以还有充足的时间安排。
国补怎么领?其实线上国补领取入口很简单。
家电家具家居类,在京东APP搜“家电补贴551”,能直接享受最高2000元补贴。手机数码类,在京东APP搜“数码补贴114”或者“手机补贴900”,最高能减500元。小技巧是先搜一次,把口令留在搜索记录里,之后每天点历史搜索,就能快速进入,不用再输入。
整体来说,国补现在的状态是“部分暂停、部分继续、部分加码”。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最重要的是把握节奏,准备好身份证、旧机凭证、购车发票、回收证明等材料,一旦恢复就能第一时间申请。毕竟,全国统一的补贴截止时间是2025年12月31日24点,不会延期,不会补发,错过就真的没有了。
所以无论你是想给新家换一套家电,还是打算入手一部新手机,又或者考虑趁机换辆新能源车,现在都是最好的机会。国补还在继续,真金白银的实惠就在眼前,你会选择先抢哪一波?
声明:本文为广告非新闻
编辑:侯宜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