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学习强国
最近,“本升专”再引热议。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招生简章显示,多个专业明确要求“仅招收本科毕业生”。
这并非新鲜事。近年来,本科生“回炉”职业院校的新闻频现,甚至被调侃为“学历倒挂”“就业压力下的无奈之举”。传统教育路径单向上升的认知下,“逆向选择”不免引人侧目。
但仅视其为“无奈”,则无疑低估了年轻人的主体性。事实上,许多选择“本升专”的年轻人是主动转身,放弃“体面但无成长性”的岗位,投向技术性强、职业路径清晰的领域。他们在意的不是学历的“高级”,而是技能的“实用”。这种对教育价值、职业价值、人生价值的全新认知,或许比任何政策调整更能推动教育供给向更适配社会需求的方向加速更新。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迈向“不一样”的成长路径,教育供给侧的调整也呼之欲出。
“本升专”现象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迭代升级、社会多元需求之间,正经历一场深刻的“适配性调整”。
一方面,部分高校专业设置“重知识轻能力、重学术轻应用”的惯性犹存,导致部分本科毕业生陷入“有学历缺能力”的尴尬;另一方面,社会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需求井喷,职业教育的实践优势正被市场重新发现和高度认可。“本升专”的选择,本质上是年轻人对能更有效、更直接满足其职业发展需求的教育模式的主动追寻。
“本升专”是青年选择的信号,更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先声。 破解人才供需“错位”,呼唤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革新与制度重塑。
根基在于理念重塑。全社会需摒弃“万般皆下品”的陈旧观念,真正树立起对“成才”路径的多元理解。
核心在于制度构建。以此为先导,教育体系应从单一的“学术金字塔”转向多元通道。关键一招是构建贯通培养体系,允许学生在不同教育轨道间根据兴趣和能力灵活转换。
支撑在于实践路径。鼓励高校“向下扎根”,将前沿理论知识与行业真实场景深度融合;赋能职业院校“向上生长”,拓展毕业生发展空间和职业天花板。
“本升专”不应被视作“逆向”,而应理解为探索多元路径的“先行”。热议褪去后,更加清晰可见的,是构建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现代教育体系的下一步方向。让学术研究与应用技能各展所长、相互滋养,方能夯实强国建设的人才根系。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每一次认清方向、主动调整的拐弯,都是为了更稳健地抵达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