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食品报)
转自:中国食品报
在中医的世界里,“杏林”是一个充满诗意与文化内涵的词汇。走进中医诊所,常常能看到写有“杏林圣手”“誉满杏林”的锦旗,那么,这“杏林”究竟从何而来,又有着怎样的文化寓意呢?
董奉与杏林
“杏林”的故事,要从三国时期的名医董奉说起。董奉,字君异,是侯官县(今福建福州)人,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他独特的行医方式。
董奉行医,柴门常为求医人敞开。他从不收诊金,只嘱咐痊愈者按病情轻重栽种杏树——重症五棵,轻症一棵。有年瘟疫肆虐,山下村落十室九空,董奉连夜熬制汤药,让弟子们分送各处。痊愈的百姓扛着锄头涌向山谷,春播时节竟种出十里杏林。
杏子成熟时,董奉又在杏林中建起仓库。他告诉人们,想要买杏子的人,不需要告诉他,只需将一容器的谷物放在仓库中,就可以自行取走一容器的杏子。而董奉则将用杏子换来的谷物,用来救济那些贫困的百姓和旅途上遭遇困难的人。他的善举,赢得了百姓们的广泛赞誉和敬重。
杏林文化
董奉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他高超的医术,更彰显了他高尚的医德和医者仁心的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杏林”逐渐成为了中医学界的代称,成为了人们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生的赞誉之词。
自古医家以位列“杏林中人”为荣,医著以“杏林医案”为藏,医技以“杏林圣手”为赞,医德以“杏林春暖”为誉。
在现代,“杏林”文化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医者们都以董奉为榜样,努力践行“杏林”精神,他们不仅追求医术的精湛,更注重医德的修养,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为患者的健康默默奉献,成为激励医家精进医术、恪守医德、治病救人的精神典范。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值此节日之际,向全体医者致敬。感谢他们传承和践行着“杏林”精神,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同时,也希望“杏林”文化能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领略中医文化的独特魅力。
(李欣瑜)
图源:摄图网
声明: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