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安晚报)
转自:新安晚报
早上跑步的时候,脚下踩碎的梧桐叶子还湿漉漉的。一抬头看到天边有点发青,云彩被风扯成一丝丝的,不像夏天热的时候那样重重压在楼顶上,倒像是晒过的轻纱,轻飘飘的,仿佛能飘进窗台。
母亲在厨房找出竹编的簸箕,把晒干的绿豆倒进去簸一簸,豆子碰撞发出脆响,还夹杂着她念叨的老话:“过了处暑,晚上盖被子别露着肚子。”父亲在院子里翻晒陈皮,竹匾里橙黄色的碎片在太阳下亮闪闪的。“处暑要晒秋。”他用竹耙子轻轻拨弄着,“晒过的东西能存住,就像过日子,得经过几阵凉风吹,才知道什么该留下来。”
吃完晚饭出去遛弯,路灯把影子拉得老长。路过菜市场,卖菜的阿婆拿着蒲扇扇风,动作慢悠悠的,少了些暑天的急切劲儿。猪肉铺的张伯一边磨着刀具一边说:“处暑一过,就能闻到花香了。”正当我疑惑是什么花香的时候,鼻头轻轻一嗅,原来空气里有了淡淡的桂花香,不浓但是闻着很舒服。想起小时候奶奶做的桂花糕,蒸糕时飘出来的甜香里,总有一点初秋的凉意。
临睡前,坐在书桌前翻看《陶庵梦忆》,突然想起前阵子夜间看书的情景,那时候老是被蛙鸣吵得心烦。可今晚只听到窗外石榴树在风里沙沙作响,叶子上的露水有时候滴下来,掉到墙角月季丛里,惊起一声特别轻的虫叫。
抬头望向窗外的夜空,星星比夏天晚上多了点,也亮了点。一下子明白,处暑,不是夏天结束,也不是秋天开始,而是季节的送信人。带着夏天剩下的温度,送来秋天的清爽。在蝉鸣慢慢没了和桂花香刚开始之间,偷偷告诉我们:最舒适的时光,常常藏在冷热交替的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