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惟邦本,用心用情增进民生福祉
——陇南市上半年经济高质量发展述评⑦
陇南日报记者 肖红
漫步于初秋的“陇上江南”,花椒红、核桃沉,枝头挂满甜蜜的期盼,百姓人家依山傍水而居,广场上老人们的笑声与孩童的嬉闹交织成曲……民生改善的温度与厚度,在城乡的每一处肌理中悄然生长。
一座高质量发展的城市,须有鲜明的民生底色。数据最有说服力:2025年上半年,全市消除2.19万户监测人口返贫风险,城镇新增就业9797人,职业技能培训3.55万人次,劳务输转66.54万人创收超90亿元,新增中小学和幼儿园学位5000多个……省市承诺的10大类42项民生实事有序推进,每一项都带着民生温度,每一笔都算着民心账。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解近忧”到“谋远虑”,陇南始终把“人民满意”作为民生工作的标尺,聚焦居民收入、教育质量、医疗卫生等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用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有温度”的举措,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每一位群众。
“用心用情增进民生福祉。”市委书记张柯兵在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上强调。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陇南正以更实的作风、更暖的举措,书写着“为民谋幸福”的时代答卷。
(一)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今年以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多措并举增进民生福祉,全方位织密民生保障网,用一项项扎实的行动、一组组攀升的数据,让群众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收获稳稳的幸福。
“以前总觉得公积金是‘体制内福利’,没想到我们个体户也能享受到。”通过“政银企+行业协会”机制,电商从业者王磊顺利开户缴存并享受财政补贴。
作为全国灵活就业人员住房公积金试点,陇南创新推出“三降两提一放”政策,打破传统壁垒。截至2025年5月,像王磊这样受益的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845人,累计缴存资金2180.38万元。
这只是陇南民生保障画卷中的一抹亮色,这座城市在多个维度持续书写着温暖篇章。
收入增长为幸福“加码”。上半年,城乡居民“钱袋子”鼓得更实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19元,同比增长6.2%;城镇居民16808元,增长4.9%。
亮眼数据背后,是就业增收的硬核支撑——3.55万人次技能培训“强本领”,66.53万人劳务输转“挣大钱”,创收达92.6亿元;城镇新增就业8429人,增幅高达27.4%,3755个公益性岗位兜牢底线,解决了职工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保障兜底为民生“托底”。全市民政系统紧盯特殊群体需求,用贴心举措织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网。截至6月底,全市保障城市低保对象2.45万人、农村18.94万人、特困人员2.09万人,实施临时救助1.71万人次,累计发放资金7.42亿元,稳稳兜住困难群众的“幸福底线”。
服务升级为生活“提质”。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点亮群众幸福生活。宕昌县“五类困难群众代缴养老保险费”政策落地,为特殊群众撑起“保护伞”;武都区殡仪馆新馆投用,补上“逝有所安”的服务短板。此外,全市新增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1处、村级互助幸福院33处。实施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1000户,推动养老服务从“有保障”迈向“高品质”。
这份温暖厚重的民生答卷,每一笔都写满关切,每一项都紧贴民心。收入增长的曲线、保障网络的密实、服务品质的提升,共同绘就了幸福生活日益清晰的图景。
(二)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一直以来,陇南紧扣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持续推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加速转变,着力推进服务供给的均等化、优质化,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千家万户。
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是陇南孜孜以求的目标。
通过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全市新增中小学及幼儿园学位5000余个,有效缓解了“入学难”问题,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
破解“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的难题,是提升群众健康获得感的关键。
陇南市人民医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其三甲医院的服务能力和辐射影响力持续增强。同时,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县乡医疗机构软硬件建设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
满足市民多元化的生活需求,陇南在完善公共设施和优化养老服务上双向发力。
新建社区健身设施、拓展公园绿地,提升公共文体服务水平,为市民就近健身休闲、愉悦身心提供便利。
在养老领域,累计建成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033个,创新开设农村“幸福食堂”100个,完成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209户,精准回应不同老年群体需求。从餐食到照料、从居家安全到社区关怀,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更可感可及。
民生无小事,陇南将关怀延伸至“一老一小”和人生的“两端”。
持续深化“结对关爱”行动,组织3.7万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3.8万名困境人员,累计解决实际困难4.5万个,让“爱心甘肃”工程在陇南结出温暖硕果。举办集体婚礼增强婚姻仪式感与幸福感,积极推进文明殡葬改革,着力减轻群众负担。这些关乎百姓日常的“关键小事”,被当作“心头大事”用心用情办实办好。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陇南市深入挖掘本地丰富的红色文化、民俗文化资源,依托建成的349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上半年累计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17万余场次,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文明新风在陇南大地蔚然成风。
从孩子们明亮的课堂到老人舒心的笑容,从社区便捷的健身设施到乡村飘香的“幸福食堂”,从集体婚礼的浪漫到家门口的文化盛宴,再到文明的殡葬服务……
陇南市用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的务实举措,不断书写着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彰显了公共服务从“有”向“优”迈进的不懈追求。
(三)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民生实事办实、好事办好。”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将民生工作摆在突出位置。
2025年下半年,既是各项民生政策落地见效的加速期,也是确保“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的决胜期,抓好民生工作尤需我们以“无处可退、无法再推”的紧迫感担当作为,以“民有所呼、我必快应”的责任感真抓实干。
高处谋势,实处落子。如何将这份为民情怀转化为百姓可感可及的福祉?陇南聚焦关键领域,精准发力——
筑牢根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面临五年过渡期“补欠账”和“交总账”的双重压力,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增强无处可退、无法再推的紧迫感,争分夺秒、聚力攻坚,紧盯考核反馈问题,扎实开展“抓整改、补短板、促提升”专项行动,力争在过渡期考核中交出高分答卷。
统筹协调,全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抢抓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释放的政策利好,统筹城市空间拓展、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积极争取实施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更新项目,加快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城市。深入实施“百千万全”工程,强化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建设和美乡村,不断改善群众生活条件。
精准施策,用心用情满足群众期盼。持续推进“三个家门口”,解决好就业、上学、看病等方面的问题。抓好“一老一少”工作,补齐养老服务短板,落实生育支持政策,建设普惠育幼服务体系。深化“结对关爱”行动,认真落实扶持保障政策,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陇南始终锚定群众幸福安康的目标,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筑牢民生基石,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拓宽幸福路径,在回应群众期盼中传递政策温度,勾勒出一份饱含温度与质感的“幸福清单”。
发展的指针始终锚定民心所向。展望未来,陇南将继续把群众的“小确幸”当作“大事业”,以久久为功的韧劲落实民生举措,让幸福底色更亮、民生质感更实,在增进民生福祉的道路上步履不停、温暖前行。
责任编辑:顾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