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许予朋
在连续两个交易日冲高回落后,上证指数在8月18日终于冲破3700点,创下10年新高。
“我在3700点的召唤下回来了!”股民李女士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受A股行情激励,最近她将部分存款转移至股票账户,准备随时加仓。
随着A股市场回稳向好势头持续巩固,近期各类资金跑步入场。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测算,7月非银存款大幅增加约2.14万亿元,同比多增约1.39万亿元。非银存款主要包括证券、信托、理财、基金等非银机构存放在银行的存款。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前股市表现亮眼是驱动“存款搬家”的主因。长期来看,资金入市情况取决于宏观经济、政策预期、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比起单边押注股市,普通投资者更应考虑通过多元资产配置的方式来规避回撤风险。
7月非银存款大幅增加2.14万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8.44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66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3109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2.02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4.69万亿元。具体到7月,居民存款当月减少约1.11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大幅增加约2.14万亿元。
一增一减反映出“钱流”变化。“近期‘存款搬家’现象本质上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与居民资产配置转型的必然结果。”某头部基金公司高级副总裁李程胤向记者指出,2024年以来,国有大型银行五次下调存款利率,活期存款利率降至0.10%,三年期定存利率降至1.50%,叠加2025年8月国债等债券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的政策调整,资金从银行表内向表外迁移的趋势显著强化。
中信建投投资策略团队资深策略分析师夏凡捷表示,在存款利率不断下调、权益资产吸引力不断上升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资金从低风险、低收益的银行存款转向保险、基金、股票等更高收益的领域。目前,保险和理财是“存款搬家”的关键渠道,但二者也面临收益率持续下滑的现实挑战,迫切需要提高权益资产配比以提升产品吸引力。
股、债市场“冰火两重天”?
居民“存款搬家”将对股市、债市带来哪些影响?
在股市中,资金是推动股价上涨、促进交易活跃度、提升上市公司估值的关键。华西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李立峰认为,当前居民“存款搬家”仍处于早期阶段:一是A股7月新增开户数仍显著低于去年10月高点。二是2021年成立的权益类基金中仍有大部分基金产品处于负回报区间,今年以来基金发行规模放量仍相对温和。三是当前A股总市值与居民存款的比值、A股流通市值与居民存款的比值均处于历史相对低位。
据中金公司研究部测算,截至2025年7月,居民存款规模约160万亿元,而A股自由流通市值约43万亿元,居民存款规模为A股自由流通市值规模的约4倍。从超额储蓄、定期存款到期和存款活化视角测算,居民存款潜在入市的资金规模约为5万-7万亿元,可能高于2016至2017年、2020至2021年两轮股市上涨的行情中存款入市的规模。但存款向股市“搬家”的幅度和持续性,取决于宏观经济预期、货币政策、地缘政治、产业景气度等多重因素。
“存款搬家”对债市的影响可能更加复杂。
“若资金流向债市,债券需求增加,会导致收益率降低、价格上升、产品净值提升。但如果投资者因看好经济前景而更倾向投资股票等风险资产,债市则可能面临资金流出、债券收益率上升、价格下跌、产品净值下降的局面。”李程胤告诉记者。
实际上,“股债跷跷板”效应已在A股攀高时显现。8月18日,债券市场加速下跌:国债期货收盘全线下跌,30年期主力合约跌1.33%,收于116.090元,创2025年3月17日以来最大跌幅;10年期主力合约跌0.29%,收于108.015元;5年期主力合约跌0.21%,收于105.455元;2年期主力合约跌0.04%,收于102.304元。
不过,一位来自金融机构的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虽然股市火热会使部分资金从债市流出,但当前债市调整更多是受非银机构负债端变化和自身减持等因素影响,债市主体投资者并未大幅撤离。短期来看,债市可能承压。长期来看,经济修复基调不变,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基调未改,债市核心逻辑未变,仍有一定机会。
多元资产组合或优于纯权益配置
“过七夕的钱已到手,感谢大A!”“现在进股市,冲击4000点!”在对A股持续回升向好的期待中、在广泛的市场讨论中,普通投资者入市热情可谓持续升高,推动股市成交量放大、行情火热。
不过专家普遍建议,在向风险资产“进击”的同时,仍应通过多元资产配置来对冲风险。
“投资者要依据自身投资目标、风险承受能力等,选择合适的资产组合方式,并定期调整优化。”李程胤表示,在享受权益市场红利的同时,可通过跨资产、跨市场、跨周期的配置框架,如5∶3∶2的股、债、商品比例,将组合年化波动率控制在12%以内,力争实现7%-9%的长期复合收益。“历史数据显示,严格执行动态再平衡策略的组合,在2020年疫情冲击与2022年股债双杀中,最大回撤均低于3.5%,显著优于纯权益组合”。
上述金融机构业内人士认为,普通投资者可采用以下资产配置方法兼顾收益与风险:一是股债平衡组合,根据市场行情调整股票基金和债券基金的比例,如“60/40”配置,在控制风险的同时获取一定收益。二是“核心—卫星”组合,将大部分资金配置于稳健的核心资产,如债券、货币基金等;小部分资金投资于高风险、高弹性的卫星资产,如股票型基金等,既保证基本收益,又有机会获取高收益。三是适当配置现金类资产,如活期存款、短期银行理财等,以应对突发情况和保持资金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