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家门口享受“绿色福利”。
■本报记者 霍亮文/摄
“裸土地变成了绿地,还有景观小品和健身器材。” 看着楼下约1万平方米的裸土地变成了公园,香坊区电碳路与公滨路交会处远创樾府小区的居民难掩心中喜悦。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土地资源愈发紧张,在有限的空间里为市民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哈尔滨市积极推进口袋公园建设,以见缝插绿、升级改造等方式盘活城市小微空间,让昔日的城市空间“边角地”变身居民身边的“幸福角”,持续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见缝插绿,高效推动口袋公园建设
口袋公园又称袖珍公园,是面向公众开放、规模较小、形式多样且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绿化活动场地。盛夏时节,哈市的各个口袋公园花草树木茂盛,景色宜人,成为附近居民散步聊天的热门休闲区。
“目前哈尔滨正逐步推进建设口袋公园。这些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口袋公园,如同一颗颗绿色的明珠,为城市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市城管局园林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哈尔滨市加大了口袋公园建设、改造力度。今年,哈尔滨计划通过精细挖掘城市边角地块等措施,新增口袋公园10个。
口袋公园的建设选址是关键。城市中存在大量的边角地、拆违腾退土地等“小而散”的地块,这些地块往往被忽视,甚至成为环境治理的难点。哈尔滨市针对这些地块进行全面排查、合理规划,将街角空地、拆除违建后的场地等改造成口袋公园,让原本闲置的空间焕发生机,化零为整地为城市增添绿意。
哈市在口袋公园的选址上充分考虑城市空间特点和居民需求,让每一处口袋公园都能发挥最大效益。在位于南岗区永兴路与铁晶街围合区域的一处口袋公园,700余平方米的彩色广场点缀着造型简约的休闲座椅,园内植被葱郁,市民惬意地漫步其中。
多重作用凸显,激活城市“微活力”
聚焦公众需求缺口,是选址的重要考量。哈市系统分析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优先选择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盲区,以及群众需求大但公园绿地总量不足的区域。在老旧小区集中、人口密集但周边公园稀缺的地段建设口袋公园,能够极大地满足居民日常休闲、健身等需求,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绿色福利”。
同时,口袋公园的建设还与城市更新相结合。在老旧小区、商业街区、背街小巷等更新改造和新社区建设前期,同步规划口袋公园,使口袋公园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大格局。
哈市老城区土地资源稀缺,难以建设大型公园,口袋公园凭借小巧灵活的特点,见缝插针地融入城市各个角落。它为建筑密集区域增添了自然绿意,缓解了公共空间的局促感,填补了社区公共空间不足的短板,优化了社区空间布局,使城市空间结构更加均衡、合理。
紧邻社区建设的口袋公园,为各个年龄段的居民提供了锻炼、游乐、休闲、互动的绿色空间。老年人在这里打太极、聊家常,孩子们在这里嬉戏玩耍,年轻人在这里放松身心,邻里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社区的凝聚力与归属感不断增强,让社区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下一篇:上半年企业销售收入平稳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