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何金妹 通讯员 吴芸婷
项目名片:南江路(南溪路至规划二路)道路桥梁工程项目
日前,记者来到南江路(南溪路至规划二路)道路桥梁工程施工现场。虽是盛夏,但施工现场却“热度不减”,处处呈现紧张忙碌的攻坚景象。
南溪路段,刚摊铺的水泥稳定层正处于关键养护期,工人手持测温仪每小时记录温度,全力确保养护达标。横跨平湖塘、嘉善塘的桥梁区域,桩机收尾作业繁忙。施工方中元建设集团负责人孙爱忠介绍,219根钻孔灌注桩已完成80%,待剩余的40多根完工后,项目将进入难度最大的跨河挂篮悬臂施工阶段。
该项目于今年3月启动,包含545.914米南江路新建、813.188米南溪路改造及325米南江路大桥建设,是完善区域路网的关键民生工程。南湖区南湖新区(东栅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南江路为城市次干路,南溪路为城市主干路,项目建成后将串联南溪路与规划二路,有效缓解区域交通压力,满足市民高效安全的出行需求。
破局——创新破题:
三大维度破解工程困局
南江路(南溪路至规划二路)道路桥梁工程开工建设以来,项目团队以“六干争先”的魄力与担当,向制约城市交通发展的深层瓶颈发起总攻,在破解“跨域施工与安全保障的平衡难题”“民生需求与工程进度的协同难题”“生态保护与品质建设的融合难题”三大维度实现突破性进展,为现代城市交通工程建设树立了新标杆。
近年来,随着嘉兴城市的快速发展,南溪路周边的小区、医院日益增多,现有道路网承载力不足,早晚高峰堵车成了常态,市民对交通升级需求迫切。该工程建成后,将大大提高通行效率:直达后绕行距离缩短83%。如何解决堵车问题,同时确保工程质量和生态环境不受太大影响,成为这项交通升级工程必须攻克的核心课题。
“面对横跨平湖塘、嘉善塘的复杂环境,我们打破跨河施工效率与安全难兼顾的困局,依靠前沿技术和精准管控,将桥梁施工精度提升至毫米级,在保障安全的同时精准把控工期,为跨水域工程提供了高效建设的新范式。”孙爱忠介绍。
针对项目地处城市核心、周边人口密集的特点,团队创新采用“动态平衡”机制,在最大程度减少施工对市民出行和日常生活影响的前提下,确保工程按既定节点稳步推进。
更值得关注的是,项目将生态理念贯穿建设全程,从泥浆循环处理到景观协同设计,实现了工程品质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为城市基建注入绿色内涵。
攻坚——精研攻坚:
技术赋能与精细管理双驱动
在平湖塘与嘉善塘交汇处,一幅关于“畅行路”的城市图景正在加速铺展。
扫一扫 看更多
针对跨平湖塘、嘉善塘的325米桥梁施工难题,项目团队创新采用“BIM+智能监测”双保险机制:通过三维建模预演每一节段浇筑流程,将挂篮行走、混凝土浇筑的误差控制在5毫米内;在梁体关键部位植入28个应力传感器,实时传输数据至智慧管控平台,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预警。新型轻量化挂篮设备较传统型号减重30%,河道占用宽度缩减至15米,施工周期缩短40多天,完美破解了“效率与安全不可兼得”的行业难题。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项目团队以管理闭环持续压实责任,将挂篮设备调试、钢绞线张拉等关键工序细化到班组,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实行“每日碰头会、每周调度会”机制,及时梳理材料供应、设备运维等堵点,集中力量攻坚;建立“红黄蓝”三色预警制度,对挂篮位移监测、混凝土温控等指标实时跟踪,分级处置异常情况。
此外,为保障南溪路正常通行,项目团队采用“潮汐交通+弹性施工”机制:早晚高峰保留双向车道通行空间,利用无人机巡检实时调整围挡范围;针对居民区周边人流密集的特点,在增设交通疏导员的同时专门设置多处临时人行通道与智能警示系统;调整施工时间,工程车错峰行驶。
如今,南江路(南溪路至规划二路)道路桥梁工程这项凝聚着创新智慧的交通工程,正一步步将“高效出行”的愿景变为现实。项目建成后,不仅能实现南溪路与规划二路的直达通行,更将成为“生态与交通共生”的城市样板。
记者手记:在南江路工程现场,最感动人的是攻坚者们专注投入的姿态:技术员趴在图纸上仔细标注挂篮调整参数,安全员顶着烈日检查安全措施,施工员在浇筑过程中定时测量混凝土温度……这群建设者用“毫米级”的较真、“全天候”的坚守,破解着一个又一个难题。
从桩基入土的深度到箱梁架设的精度,从交通疏导的细节到混凝土温控的曲线,每个数据背后都是对“品质工程”的执着追求。项目建成后,不仅将缩短南溪路与规划二路的通行时间,更将成为嘉兴“建强主城区”的交通样本——用科学管理破解施工难题,用匠心品质回应民生期待,这正是“六干争先”在项目一线的生动实践。
下一篇:“铁树”上的“啄木鸟”(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