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 刘青 孙荪
“高校长,我高考超过了一本分数线,谢谢您这些年的关心鼓励。”“蔡爷爷,我考上南京的大学啦,以后看您更方便啦!”……
今夏,一个个高考报喜电话打给了时任省委驻灌南县帮扶工作队队长的蔡踊泓、苏州姑苏区派驻灌南的扶贫队员王超、灌南县张店小学校长高翔。10年前,他们共同组织的一场教育帮扶活动,让连云港灌南的农村娃和苏州的城里孩子产生联结。这份牵挂,不仅激励着孩子们奋力求学,更催生出一场跨越时空的双向奔赴。
当年,王超在走访中敏锐关注到苏州和灌南城乡教育资源的落差,“扶贫先扶智”的念头愈发坚定。他向蔡踊泓队长汇报后,得到了大力支持。随后,他联系高翔,在张店小学公开选出1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牵线与苏州新苏师范附小的10名同龄人结对,开展沉浸式学习实践。
一周时间里,孩子们一同学习,课下一起玩耍。放学后,张店小学的孩子还走进结对伙伴家中,在不同教育理念与生活方式里,悄悄汲取成长的养分。
考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王翔,至今清晰记得那节让他心跳加速的英语课——当年他在班里成绩第一,可面对苏州老师全程用英语授课,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听不懂”的窘迫。看着身边苏州同学举手抢答时的流利自信,他手心的汗都洇湿了课本。
“那次苏州研学,留下的不仅是照片。”多年以后,王翔微笑着说,“那份差距成了我前行的动力,让我暗下决心:必须更努力,才能改变人生轨迹。”
“一周虽然短暂,但每次想起苏州的日子,心里都暖暖的。”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黄子娴语气里满是感念。回到张店后,她与苏州小伙伴陈曦怡的联系从未间断,更成了彼此成长路上的特殊陪伴。今年高考录取结果揭晓,黄子娴特意和妈妈专程赶往苏州,把考上大学的好消息,当面分享给这位青春挚友。
站在新起点,这些年轻人心里揣着更沉甸甸的责任。吴玉婷家境贫寒,母亲患病无法劳作。高考结束后,她立刻找了兼职贴补家用。“我之所以选择南京中医药大学,是希望将来靠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妈妈治病,改善家里的生活。”吴玉婷表示自己还有个更大的心愿,那就是希望学成归来以后,能为家乡做点事,带动更多人一起往前奔跑。
从苏南到灌南,省委驻灌南帮扶工作队的这场“10年之约”,改变的不只是10名学生的命运,更在当地播下了“知识能改变命运”的种子。
回忆那段帮扶经历,蔡踊泓依然感慨万千:“相信这些学子会在各自的天地发光发热,更会带着所学回到家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让教育帮扶的微光,汇聚成照亮更多人前路的璀璨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