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爱因斯坦曾言:“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幸福并非凭空降临的馈赠,而是在奋斗与奉献的沃土中孕育的果实。唯有在拼搏进取的征程中,方能真切感知幸福的肌理;唯有以奉献为底色的人生,才称得上充实而丰盈的幸福范式。这一价值理念为当代大学生构建正确幸福观提供了深刻的思想指引。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储备,大学生幸福观的塑造不仅影响个体人生轨迹,更关乎社会价值导向与民族未来走向。当前部分大学生在幸福认知层面存在的偏差,凸显了强化幸福观教育的现实紧迫性与时代必要性。
大学生幸福观现状审视:物质导向偏差与文化纠偏资源
在连续五年的心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中,笔者以“幸福感自评(100分制)及主要来源”为主题开展课堂调研。统计数据显示,“物质财富积累”始终占据幸福感来源首位,这一现象折射出部分大学生将工具理性误读为价值理性的认知误区。从哲学视角看,金钱作为满足需求的媒介,其工具属性与幸福的终极价值存在本质区别。过度强化物质导向的幸福认知,易导致精神世界的扁平化与人生意义的异化。
中国传统文化对欲望与幸福的辩证关系早有深刻阐释。老子提出“圣人为腹不为目”,强调摒弃感官刺激的过度追逐,揭示出朴素生活与精神丰盈的内在关联;庄子“嗜欲深者,其天机浅”的论断,则从反面印证了欲望节制对保持生命本真与创造潜能的重要性。这些思想智慧为纠偏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认知提供了文化资源。
确立服务奉献价值:理论根基的双重维度与当代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社会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个人只有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这一理论为大学生确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幸福观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奉献伦理与之形成理论呼应,老子“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思想,阐明了无私奉献与价值永存的辩证关系,印证了个体幸福与社会贡献的共生性。
对于大学生而言,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并非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可以切实践行的人生追求。例如,许多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有的大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前往边远地区支教,为当地的孩子们带去知识和温暖。他们在支教过程中,克服了生活条件艰苦等诸多困难,精心备课、授课,关心学生的成长。这些大学生并未将支教视为获取物质回报的途径,而是出于内心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他们在奉献中,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逐渐变得明亮,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帮助下取得进步,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和幸福感。这种实践中产生的幸福感,源于对他人生命成长的赋能,具有超越物质满足的持久性与深刻性,印证了“奉献者最幸福”的价值真理。
奋斗中的“心流”体验:理论核心要义与实践多元样态
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于1975年提出“心流”(flow)概念,心流是指当人们从事具有挑战性且需要一定技术的活动时,所体验到的一种全身心投入、注意力高度集中、目标明确、有即时反馈,同时伴有控制感、忘我感,甚至感觉时间停止的状态。这一理论揭示了奋斗过程与幸福体验的内在关联。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进一步指出,当个体优势与最大挑战相遇时,心流体验最易发生,而这种状态正是深层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心流体验在大学生活中呈现丰富表现形式:美术专业学生在创作中对色彩与构图的极致追求,常进入“物我两忘”的时间感知状态,作品完成时的自我认同与外界肯定形成双重幸福反馈;学科竞赛团队在协同攻关中,通过知识整合与思维碰撞破解难题,阶段性突破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是难以言表的;参与科研项目的大学生,在实验室中专注于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当他们发现新的现象或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时,也会沉浸在心流带来的幸福之中。这种为了目标全力以赴并最终获得成果的过程,就是心流体验,让他们在奋斗中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体会到了幸福。这些案例共同证明:奋斗过程中的专注投入本身就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幸福持久度提升之道:构成质性分析与实践提升策略
幸福感的构成包含愉悦(pleasure)与满意(gratification)两个维度。前者具有即时性、感官性特点,如美食、娱乐带来的短暂快感;后者则源于优势发挥与意义追寻,如深度社交、创造性活动产生的持久满足。研究表明,过度依赖即时愉悦(如无目的刷剧)可能导致轻度抑郁倾向,而持续投入有意义的活动能显著提升主观幸福感——这一结论为大学生优化幸福结构提供了实证依据。
提升幸福持久度需要构建以奋斗为核心的生活方式:在专业领域,通过参与科研创新项目,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创造性实践产生的满足感具有长效激励作用;在社会实践中,担任学生组织负责人或志愿者,通过组织协调与服务奉献实现能力提升与价值认同,这种基于责任担当的幸福体验具有累积效应;在个人成长维度,通过深度学习、体育竞技等活动培养坚毅品质,将过程性努力转化为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形成幸福的内在生成机制。
突破物质藩篱,以奋斗奉献构建价值体系。大学生幸福观的塑造需要突破物质主义的认知藩篱,回归“奋斗创造价值、奉献成就幸福”的本质认知。通过汲取传统文化智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营养,在服务社会中拓展幸福维度,在专注奋斗中体验心流状态,在持续成长中积累幸福资本,才能构建起兼具个人意义与社会价值的幸福体系。这既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对青年群体提出的幸福命题。
杨瑾(作者系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把红色文化融入党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