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夏季的滆湖,一艘艘清淤船在湖面上划出长长的波纹,挖掘机的轰鸣声与工人的号子声交织,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生态修复画卷。作为太湖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常州市武进区滆湖正以“近岸带—湖心区—全域联动”为脉络,铺开一场规模空前的生态治理攻坚战,从清淤截污到湿地修复,从水生植物恢复到鸟类栖息地营造,每一步都朝着“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目标扎实迈进。
站在滆湖湟里片区的施工现场,近岸带的“退圩还湖”工程已初见成效。4.5平方公里的水域将逐步摆脱鱼塘、围网的束缚,挖掘机正在进行土方作业。“这里曾是养殖密集区,现在我们要‘还湖于自然’。”项目负责人指着刚成形的生态护坡介绍,通过地形重塑和植物群落构建,未来这里将成为滆湖的“生态缓冲带”,既能净化入湖水质,又能为鸟类提供栖息地。不远处,沪武高铁滆湖段湿地提升项目更显生机——187公顷的区域内,5000余棵新栽的池杉、落羽杉挺立在浅水中,形成一片“水上森林”。
向湖心方向望去,滆湖生态清淤(三期)水利工程正如火如荼。作为修复工程的“核心手术”,清淤团队采用环保绞吸式工艺,避免扰动底泥中的污染物。目前共投入了8艘生态清淤船同步作业,日均出泥量超过10000立方米。清淤后的水域将显著提升水体自净能力,为后续生态修复打下基础。
而在更广阔的湖心区,一场“水下草原”的复兴计划已提上日程——年内将恢复约5平方公里的沉水植物带,苦草、狐尾藻等本土物种将重新扎根,长成成熟植株后,便能吸收氮磷、抑制藻类,成为滆湖的“天然净水器”。
从空中俯瞰,滆湖的蝶变脉络清晰可辨:近岸带“退”出空间,湖心区“清”出底色,湿地“种”出屏障,全域“连”成系统。
滆湖作为江苏第六大、苏南第二大的淡水湖,是太湖上游的主要湖荡及前置库,如何全面治理滆湖,助推水质飞跃,直接关系到更大范围的水环境质量。武进区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主任于乐表示,这些工程并非孤立推进,而是通过水系连通、生物廊道构建形成合力。例如,湿地提升项目就与高铁沿线绿化带衔接,形成“水陆共生”的生态网络。
夕阳西下,湖面泛起金色波光,几只白鹭掠过水面,滆湖低碳公园内孩子们赤脚下水嬉戏。市民老陈感慨:“小时候的滆湖又回来了!”随着生态修复的持续推进,这片承载着江南水乡记忆的湖泊正焕发新生,一个百姓亲水乐水的“生态客厅”正跃然眼前。正如一位参与建设的工程师所言:“我们不是在改造自然,而是在帮滆湖找回它本该有的样子。”
吴梦婷 陈柳敏
上一篇:广陵区:“一诺一责一争先”培养担当作为的新时代年轻干部
下一篇:解锁楼宇治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