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在成都举行。当天,三场分论坛同步举办,40多位专家学者分别聚焦“政策创新与实践探索”“全民共享与社区治理”“旗舰物种保护与监测技术创新”等热点议题,开启“头脑风暴”。
首批国家公园设立以来,大熊猫、东北虎豹、藏羚羊等旗舰物种数量持续增长,国家公园生态系统质量稳步提升。不过,国家公园在监管法规、管理体制等方面仍亟待完善。
多位专家在论坛上谈到,“目前国家层面还没有专门的上位法,国家公园建设仍面临法规体系不全、体制机制不顺、中央与地方权责不清晰等系列问题。”
如何提升国家公园保护管理法治化水平?
相关立法工作已在推进中。2024年9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首次审议国家公园法草案。2024年12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对国家公园法草案进行二次审议。
多位专家就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园法草案提出建议。“就国家公园范围内专门的生态环境司法机构建设和跨行政区域的集中管辖,建议作出进一步细化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副庭长刘小飞表示,同时建议关注对国家公园区域内原有居民、原有的合法经营主体的权益保护,妥善处理国家公园建设和民生保障、经济发展的关系。
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秦天宝关注到当前国家公园地方立法的困境。“一些地方在人地冲突、特许经营等领域采取回避态度。”秦天宝建议,要在国家公园立法中规定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原则、规划衔接机制及国家公园管理机构权责,实现国家公园的有效管理。
已有一些地区在强化省际合作,开展协同立法。四川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江华分享了川陕甘三省“牵手”,协同立法守护大熊猫的创新举措。“协同立法坚持问题导向。”贺江华举例,比如针对大熊猫国家公园跨省级行政区域,三省管理措施和相关标准不统一,难以形成保护合力的现实问题,三省决定从建立协调机制、加强规划衔接、毗邻地区合作、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对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区域协作作出细化规定。
下一篇:作家手稿如同雕刻家的工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