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加速智能产业升级与消费释放
创始人
2025-08-20 05:58:10
0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图:低空飞行器。

■本报记者 吴博峰 文/摄

  “从当前技术发展趋势来看,无人飞行器、智能网联汽车和人形机器人作为我国重点培育的三大战略性产业,其共性技术突破将深刻重塑未来人们生活方式。”近日,在由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汽车工作委员会牵头举办的2025首届“低空飞行器—智能网联汽车—人形机器人”协同创新发展大会现场,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智慧低碳发展部主任李德芬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诸多创新技术及应用场景成果,都宛如一把把解锁未来生活的金钥匙。

场景驱动激发新需求

  年轻消费群体偏爱为潮流时尚体验买单、主流消费群体选择用智能科技重构生活仪式感、银发一族期待科技惠及养老服务……如今,面对日益场景化的消费升级趋势,市场各方希望能直击消费者心坎,更好满足消费市场实际需求。

  仔细观察,能在驾驶过程中实时互动的智能车机系统、应用诸多黑科技的无人机配送外卖、让人们爬楼更轻松的外骨骼机器人,其实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不少在智能化技术赋能下的消费场景开始加速释放并激发新需求。

  今年以来,科技消费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智能化生活的需求,也为消费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其中,给消费者带来常用常新体验的智能网联汽车正成为引领汽车消费市场的重要引擎。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L2级及以上的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达八成左右,其中16万元以下市场智驾装车率进一步增长。在此背景下,如果将低空飞行器、智能网联汽车、人形机器人在技术上协同创新,无疑会进一步激发消费市场活力。

  对此,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羽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三大产业70%核心部件技术同源,且三大领域在技术底层逻辑上高度相通,均依赖感知、决策、控制等核心技术模块。这种技术同源性为产业协同提供了坚实基础,有助于降低研发成本、提高创新效率。“构建跨领域协同创新平台,打破产业边界,将有力提升我国在全球智能交通领域的竞争力。”王羽说。

  具体来看,低空飞行器、人形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三者均需在复杂环境中实现智能决策。比如,数字孪生平台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测试场,为汽车与低空飞行器的航线协同、人机博弈场景提供量化支撑。此外,三大产业在制造业终端的成熟度相对较高,有一定的智能网联通信基础以及扎实的数据驱动系统。

  王羽认为:“我希望最终当智能飞行器从天空划过、智能网联汽车在道路上无人飞驰、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时,人们拥有一个互联智能世界,从而享受到智能美好的新生活。”

拥有共通产业链基础

  当传统车企邂逅现代潮流,会激发出怎样的消费势能?8月以来,在多款新车发布会现场,人形机器人取代了传统舞美设计,成为车企展示品牌前沿科技的标志性符号。

  记者注意到,在不同车企眼中,人形机器人的特点不尽相同。新造车品牌倾向于采用人形机器人在舞台现场进行舞蹈表演,为展台增添科技感;而传统车企则是普遍将人形机器人化身“销售顾问”,承担接待引导消费者的重要角色。

  近两年,越来越多的车企通过投资或自研方式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并陆续推出相关技术、产品或规划。截至目前,已有特斯拉、小米等20多家车企加速驶入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赛道。

  车企及相关供应链企业纷纷入局人形机器人,正表明供应链趋于成熟。在业内看来,人形机器人的精准操作离不开其移动属性,而这是汽车企业的优势所在。记者了解到,人形机器人是一个轮式移动的下半身机器人,完全可以泛化到其他不同场景,比如在道路上可以是物流送货车,而在特殊场景下,也可以化身为扫雪机器人、助老机器人等。这背后,是两者有着共通的产业链基础。记者了解到,造车本身就是一项涉及多个高端制造领域的复杂工程。汽车制造涉及自动化生产、人工智能等多个技术领域,而这些技术恰好也是机器人产业的核心。

  “目前智能网联汽车在电池、零部件和操作系统的供应链方面与低空飞行器和人形机器人的重合度超过60%。”李德芬认为,基于这一共性特点,三者的协同创新不仅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驱动力,还能有效助力消费潜力释放。

  实际上,车企携手人形机器人,不仅可以接触到最新的材料技术,为汽车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新的发展思路,还可以通过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在消费者心中塑造更具科技感的品牌形象,同时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工程院董事长张志国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介绍说,汽车产业需加强合作,共同攻克关键技术瓶颈,完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与产业生态。特别是要注重测试示范区建设,加速智能网联汽车从技术验证走向规模化商业应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汽车正成为第三代前沿技术落地的核心载体。操作系统生态化、能源供给多元化、数据驱动闭环化是其显著趋势。

入局低空飞行器新赛道

  “在拥挤的晚高峰,20公里的路程可能要耗费1小时,而选乘飞行汽车可能只需要一刻钟即可轻松摆脱地面拥堵状况。”当前,市场主流车企竞相将此前只在科幻电影中出现过的场景搬入现实。

  根据中国民航局预测,到今年底,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5万亿元。面对万亿级消费市场,以多家自主品牌为代表的汽车厂商,纷纷入局低空飞行器新赛道。

  当前,多家车企已完成飞行汽车的产品研发,正式进入试飞验证阶段。这一突破性进展正在引发交通运输行业的深刻变革。其中,分体式架构的创新设计彻底打破了传统交通工具的形态边界,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技术前景。

  以新造车品牌推出的“陆地航母”系统为例,其采用“母舰载具+分离式飞行器”的独特设计,可将折叠后的飞行体轻松收纳于普通汽车后备厢,实现陆空两栖的无缝衔接。与此同时,自主车企研发的“三体复合翼”技术更是革命性的突破:通过可折叠机翼设计,用户仅需一键操作即可完成陆空模式的自由切换。这种智能飞行器甚至能在普通停车场完成起降作业,使得城市楼顶、社区空地等空间资源被重新定义为三维交通网络的有机节点。

  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智慧交通事业部负责人钟南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空间和路径,对于低空经济会是非常良好的借鉴案例。双方在技术上有很多共通性,同时,低空经济设计的产业覆盖度以及对于政策完善的需求,都和智能网联汽车有着相似需求,双方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协同效应。

  此外,这场竞赛背后也是产业链的全面升级。其中,动力电池厂商推出的航空专用电池包能量循环寿命达3000次,无人机企业为飞行汽车定制的毫米波雷达可实现500米障碍物感知。记者了解到,据测算,目前深圳已率先规划建设400个低空起降点,构建15分钟空中交通圈。

  对于如何助力产业的协同发展,李德芬认为,不管是低空飞行器、人形机器人还是智能网联汽车,都需要技术驱动、场景牵引、政策催化等多方面的支持,逐渐推动进入消费市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证A500ETF摩根(560... 8月22日,截止午间收盘,中证A500ETF摩根(560530)涨1.19%,报1.106元,成交额...
A500ETF易方达(1593... 8月22日,截止午间收盘,A500ETF易方达(159361)涨1.28%,报1.104元,成交额1...
何小鹏斥资约2.5亿港元增持小... 每经记者|孙磊    每经编辑|裴健如 8月21日晚间,小鹏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联...
中证500ETF基金(1593... 8月22日,截止午间收盘,中证500ETF基金(159337)涨0.94%,报1.509元,成交额2...
中证A500ETF华安(159... 8月22日,截止午间收盘,中证A500ETF华安(159359)涨1.15%,报1.139元,成交额...
科创AIETF(588790)... 8月22日,截止午间收盘,科创AIETF(588790)涨4.83%,报0.760元,成交额6.98...
创业板50ETF嘉实(1593... 8月22日,截止午间收盘,创业板50ETF嘉实(159373)涨2.61%,报1.296元,成交额1...
港股异动丨航空股大幅走低 中国... 港股航空股大幅下跌,其中,中国国航跌近7%表现最弱,中国东方航空跌近5%,中国南方航空跌超3%,美兰...
电网设备ETF(159326)... 8月22日,截止午间收盘,电网设备ETF(159326)跌0.25%,报1.198元,成交额409....
红利ETF国企(530880)... 8月22日,截止午间收盘,红利ETF国企(530880)跌0.67%,报1.034元,成交额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