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还没拿到毕业证,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大三学生耿佳硕就已经在企业技术岗位工作了。作为宁河区首批“现代工匠班”学员之一,“学校学理论、车间做项目”的联合培养模式,让他提前锁定了就业岗位。
这样的场景,在宁河区产教融合的实践中正不断上演。面对企业“用工荒”与毕业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该区与天津滨海职业学院联合打造“现代工匠班”,创新推出“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职”培养模式,推动职教课堂直通产业一线,助力大学生从“校门”到“厂门”无缝衔接。
如今,已成为天津海联金汇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联金汇)质量监控岗一名“熟练工”的耿佳硕向记者展示了他的两套课程表,一套是企业实训计划,一套是学校课程安排。“在这里,教室与车间的界限被彻底打破,我们既是学生又是员工,每天都有双重收获。”耿佳硕说。
海联金汇是一家生产汽车部件的公司,随着业务量增多,用工需求也逐渐上升。起初,海联金汇面向社会招聘,但由于岗位同时需要专业基础和工作经验,社会招聘很难满足需求。“今年,我们第一次尝试校园招聘,可如何高效对接校园优质资源让我们很挠头。”海联金汇生产运营经理焦士超说。
在宁河区委人才办和区人社局的牵线搭桥下,海联金汇和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携手,通过“现代工匠班”为企业量身打造所需人才。学生们将在海联金汇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通过考核后与企业直接签订劳动合同。从前期实地考察企业生产线、调研岗位技能要求到联合开展校园宣讲会,双方用数月完成合作框架搭建,确定了需要增开的特色课程。
“区别于传统教育模式,‘现代工匠班’的核心在于‘按需施教’。”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院长陈天祥介绍,新开设的实操课程由企业导师讲授,相关内容直接计入毕业考核,同时学生还会参与企业真实生产项目,确保毕业生“入职即上手”,减少培训时间和用人成本。
“开始的时候挺没底的,来了之后发现师傅一点点地教我们,心里就踏实了。”耿佳硕说。除工厂的考核外,耿佳硕和同学们还需要向学校提交周报,总结当周的工作重点和学习心得。在一个多月的基础学习之后,包括他在内的6名学生被分配至各自的岗位,跟随企业导师进行深度学习。
“目前,宁河区已经与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农学院等20余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宁河区人社局副局长王彦飞说,“接下来,我们将围绕聚才引智赋能三年行动部署,继续走访企业和学校,做好供需对接,让‘现代工匠班’这趟就业直通车开得更加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