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高空抛物是“悬在城市上空的痛”,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明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以下简称“新治安管理处罚法”)将正式施行。届时,高空抛物行为即使未造成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也可依法处以罚款或拘留,高空抛物治理由此进入“严管期”。但处罚必须以证据为依据,取证难仍是目前的治理痛点。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我市多处社区正通过安装专用监控、完善管理机制等方式探索破解取证难题,为守护市民“头顶上的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有惊无险背后
取证难题凸显
日前,家住河东区十四经路8号的居民李先生经历了一起有惊无险的高空抛物事件。他经过楼下时,一袋垃圾“砰”地一声掉落在他面前,离他仅有半米远。李先生向记者展示的微信网格群内记录显示,在近半年时间里,不止一位居民遭遇过高空抛物事件,但好在都有惊无险,无人受伤。
记者联系属地荣泰公寓居委会,负责人介绍,事发后社区工作人员和民警多次前往事发地调查并入户走访。但由于该楼建于20世纪70年代,没有监控覆盖。“即使有监控,大多是覆盖地面区域,无法拍到高空抛物的证据。”负责人表示,目前仍未找到抛物者。
近日记者走访发现,类似高空抛物取证难的现象并非个例。河东区某社区民警透露,曾接到多起高空抛物报警,但由于监控覆盖不全、目击者记忆模糊等原因,溯源工作难度不小。
社区探索“技防”
破解取证困境
解决高空抛物取证难题,北辰区盛康园的做法颇具借鉴意义。前不久,几位居民在楼下乘凉时遭遇高空掉落脏土“袭击”,小区居委会及物业公司工作人员依靠安装的高空抛物摄像头迅速锁定涉事住户。
盛康园党支部书记陈振寰介绍,小区共有19栋楼,均是18至28层的高层建筑。前几年,因普通地面监控无法覆盖高空,高空抛物取证一直比较困难。今年年初,在青广源街道办事处的协调下,物业公司在小区每栋楼都安装了高空抛物专用摄像头,共计100余个。
不少人担心,这类摄像头是否会拍到居民家中的画面,造成隐私泄露?记者近日在网上搜索发现,因安装高空抛物摄像头引起的纠纷不在少数。对此,陈振寰表示,安装前他们就充分考虑并规避了这个问题。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小区每栋楼底部安装的摄像头都垂直向上对准楼体,一组两个摄像头,一个拍摄15层以下的楼体,一个拍摄15层以上的楼体,确保仅对楼体拍摄,不会涉及室内隐私。“哪怕有人从窗户伸手都能清楚拍到。”陈振寰说,“以往小区每年都有高空抛物事件发生,自从启用了可24小时监控的高空抛物摄像头后,此类现象明显减少。”
从“有后果”到“有风险”
法律追责升级
“不能因‘没出事’就放松警惕。”天津荣耀律师事务所王秀杰律师强调,我国现有高空抛物的法律追责体系涵盖刑事、民事和行政等多个层面。民事追责方面,民法典明确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刑事追责方面,自2021年3月1日起,高空抛物行为已被纳入刑事犯罪范畴。
那么,未造成严重后果的高空抛物行为该如何处理呢?明年1月1日即将施行的“新治安管理处罚法”给出了答案:过去,法律只有在高空抛物造成具体伤害或严重后果时才会追责。今后,高空抛物行为无论是否造成实际损害,只要具备对他人造成伤害的风险,均构成违法。情节严重者可处以罚款或拘留。这与刑法中的“高空抛物罪”形成了由轻到重的梯度治理。
多方协同合力
守护“头顶上的安全”
“新治安管理处罚法”实施后处罚门槛降低,但判罚仍需证据支撑。王秀杰建议,治理高空抛物不能仅依赖处罚,还需政府、物业、居民、法律多方协同发力。属地政府部门要加强日常巡查和宣传教育,从源头预防;物业等相关单位要完善监控设施,提升取证能力;同时建立长效举报机制,鼓励居民参与监督。“只有从小处抓起、从源头防范,才能让‘头顶上的安全’落到实处。”
下一篇:党建业务深融合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