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刘丽婧 本报记者 董新英
日前,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为代表的研学团队,深度体验了兰西挂钱与彭氏灯彩两项“非遗”的独特魅力。
在兰西挂钱博物馆,276件(套)珍贵馆藏无声地讲述着这项省级非遗的深厚底蕴。学子们不仅近距离观赏了巧夺天工的获奖作品,更在剪刀翻飞间亲身体验挂钱制作。“鉴赏+实践”的沉浸模式,让年轻一代对这项传统剪纸艺术有了鲜活认知——它不仅是窗棂上的装饰,更是跃动在指尖的文化血脉。
在博物馆的工作室里,剪刀在红纸上游走,学生们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指导下,尝试创作属于自己的小挂钱。“看着简单,剪起来才知道分寸有多难掌握。”一位同学兴致勃勃地分享道。
走出博物馆,研学团队的脚步延伸至充满浓郁东北风情的黄崖子民俗村。在彭家大院内,流光溢彩的各式灯彩瞬间点燃了学生们的热情。彭氏灯彩传承人彭士学老师热情地接待了这群年轻的访客。他不仅讲述了彭氏灯彩逾百年的传承谱系和精湛的纯手工制作工艺,更着重分享了这项古老技艺在新时代下的创新探索。
彭士学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彭氏年画中各类吉祥图案的象征意义及其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年画里的门神、娃娃、瑞兽,每一笔每一画都有讲究,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我们也在思考,如何让这些年画的吉祥寓意,通过新的载体和设计,走进现代家庭。”彭士学说。
上一篇:第三届佳木斯卫星产业发展大会召开
下一篇:“三个务必”的传统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