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中国笑话史》/王学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10月□李钊
从古至今的笑话,几乎都是来源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同时代的大事、热点,几则笑话、简短文字便可描绘出一幅时代图景。
著名学者王学泰的《中国笑话史》是研究中国式幽默的开山之作。作者不仅记录史书里记载的大事、热点中的幽默元素,也从史书之外的文字中挖掘老百姓的笑话因子,更以今人视角予以记叙和评说,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古人风趣生活的微缩景观。
中国人从不缺乏幽默的基因,几千年的岁月更迭中,幽默的传统绵延不断,而作为幽默表达方式之一的笑话,深深浅浅地藏在《左传》《国语》等承载中国文化、智慧和历史价值的史书中,也散落在《诗经》《淮南子》等记录百姓生活的文学作品、笔记杂剧里,顺着笑话的发展脉络,可以清晰地感知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历史画卷。随着文字和文字组织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笑话这一种叙事文体在西周到春秋进入萌芽时期,《周易》《诗经》等书籍中已有“笑事”的记载,《春秋》《战国策》中更有饱含笑料的故事。战国时期笑话多附诸子的言说论述以传世,无论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还是杂家,所流传下来的文献典籍中常见夹杂笑料的故事或笑话。而两汉时笑话创作已有很大程度的发展,先是《史记》出现“滑稽列传”专章,到汉末魏初之时,更出现第一部笑话类专集文献邯郸淳的《笑林》,又有隋侯白的《启颜录》问世,为中国笑话及笑话类文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古代,笑话不仅是娱乐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智慧的体现。一则短短的笑话,可以是对寻常生活的调侃,也可以是对社会现象的讽刺,甚至可以是对人性的剖析,尽显中国人骨血里的智慧和风趣。笑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变迁的印记,回望笑话的萌芽时期,从《易经》《诗经》到《左传》《国语》等著作中“笑事”“笑话”的变化,可以感受时代在发展,社会生活逐渐活跃和丰富,人际交往在增多,以及书写和记述事情能力和技术的进步。由先秦兴起、战国时期盛行的游说之风,延至汉朝也未杜绝,言说者的游说中大多掺杂生动而有趣的故事,来表明自身的政治主张、军事策略、文化思想等。进入西汉,笑话的主要目标已转为取悦君主,兼顾讽谏的目的。到了魏晋时期,社会环境的改变促进了人性的觉醒和文艺创作的自觉,笑话堂堂正正进入著作的殿堂,逐渐形成一种独立的文体,魏晋士人对风趣幽默的精神追求,使笑话成为社交的重要工具,而取材于民间的幽默智慧与生活百态的笑话集更广泛流传于社会的各个角落。
笑话虽短,一字却含千意,看似简单的笑话里藏着大大的道理,让我们在欢笑中领悟生活的真谛。笑声穿越千年时空,正以段子等幽默方式塑造全新的话语生态,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微缩景观。
上一篇:亚洲花滑青年训练营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