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见习记者 丁一 □ 本报记者 赵丽 暑假临近尾声,北京市民沈琼(化名)看着10岁女儿每天奔波于不同的培训班,内心很不是滋味。她曾自认不易被教育焦虑裹挟,计划暑假带女儿“多走走看看”。然而现实是,七月下旬的出游计划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两个“超前学”辅导班。 改变的起点在期末复习期。“那几天在社交平台搜索复习资料,随后平台开始疯狂推送‘暑假学习重要性’的短视频。”沈琼坦言,刷了几天后,“好像被洗脑了”。 “孩子五年级了,刷到的内容都说这是‘关键期’‘分水岭’。别人都在补,你不补行吗?差距拉开了怎么办?”这些被算法精准推送、反复强化的信息,让她感到“越来越焦虑”,最终作出报班的决定。 让沈琼倍感焦虑的背后,是教培行业一套成熟的“焦虑营销”逻辑。 一位在广东省广州市从事教培近10年的业内人士对《法治日报》记者说:“制造焦虑感是成交的前提条件。” 他详细拆解了相关步骤:捕捉与深挖痛点。当家长主动咨询时,往往已存在焦虑苗头。机构会深挖痛点,小升初摇号政策、重点高中录取率带来的升学焦虑;看到别人家孩子拿奖、考高分引发的攀比焦虑;对AI时代就业压力的恐惧。 卡准焦虑爆发点。选择家长最易焦虑的时机精准投放信息,如“中考一模”“小升初模考”出分后的夜晚。 放大恐惧抛出“解药”。顺着家长的焦虑“添油加醋”,制造紧迫感。常见话术包括虚构对比(“报班生均分95分以上,没报班的70分徘徊”)、戳心恐吓(“现在省几千元,将来花几万元补”)。在恐惧被推到高点时,机构课程作为“唯一解药”被适时抛出,促使家长“无条件信任”并买单。 “一篇分析成绩的文章或一个渲染危机的视频,就能让焦虑爆发,咨询量激增。”一位专门为教培机构提供“焦虑营销”服务的从业者提供的策略提纲更直白:利用政策变化,如“今年重点中学缩招30%”;制造同辈压力、放大焦虑,如“邻居家孩子已学3年编程,你娃初中再学就晚了”。 焦虑的制造与传播,从线上延伸至线下社群。 北京市朝阳区一位资深教培从业者李女士透露,机构常发动老生家长在亲友圈充当“推广大使”,并给予奖励——每招来一名新生,介绍人可获得提成,或其子女享受学费优惠。这导致家长群体中混入了不少“机构托”。 “这些‘托’利用闲聊、家长会等场合,向其他家长散播焦虑:谁家孩子报了哪个班后突飞猛进,谁家没报就跟不上了。”李女士说,“当周围家长的焦虑被极大调动,纷纷询问‘怎么办’时,‘托’们再顺势推荐机构名称。效果立竿见影,很多焦虑的家长会立刻交钱报班。” 面对线上精准推送的话术轰炸和线下熟人圈散播的焦虑,即使看透商家意图,很多家长也深感无力。 “挂断推销电话、放下手机后,纠结的念头还是挥之不去。”北京一名六年级孩子的家长张女士说,暑假期间平均每天接到一个教培推销电话,“最高纪录一天6个。宣传得好像所有人都在疯狂学,我不敢赌孩子‘不补’的后果”。 家长的焦虑最终层层转嫁,压在了孩子身上。来自北京西城、朝阳、海淀的多位中小学生向记者吐槽他们的假期现状:“不少同学有两套教材,一套暑假提前自学下学期内容,一套开学后用”“成绩稍下滑,家长就报班:一对一、晚自习,假期几乎不存在”“尤其小升初、中考后的暑假,无缝衔接,根本没暑假”“家长的焦虑比我们还重,他们消化不了,还会转移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