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8月19日,记者从鄂尔多斯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积极落实国家、自治区有关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部署,全面展示鄂尔多斯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工作成效,增进社会各界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凝聚绿色发展共识,鄂尔多斯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各界通报试点建设阶段性成果,并解答相关热点问题。
8月19日,鄂尔多斯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各界通报试点建设阶段性成果。
2023年底,鄂尔多斯市协同鄂托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苏里格经济开发区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入选的地级市。试点建设启动以来,鄂尔多斯市在政策创新、产业转型、科技创新、打造标杆示范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从关键指标来看,鄂尔多斯市84项重点试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00.99亿元,“十四五”以来,空气质量优良率长期稳定在90%以上,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25.8%和13.6%,GDP达到6363亿元、实现“十四五”以来第3次千亿级跨越,实现减污降碳与经济增长协同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根据鄂尔多斯市2024年度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评估结果显示,该市减污降碳协同度2024年同比提升超过29%、达到86.5分,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成绩单。
鄂尔多斯市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构建起“重点领域协同治理、重点行业深度减排、重点园区示范引领、重点企业创新实践”的工作格局,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创新“光伏治沙”模式,推动新能源基地建设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新能源+治沙”融合发展,创新实施库布其沙漠“光伏长城”工程,加快建设大型风光基地。目前全市已建成光伏治沙项目近千万千瓦,治理沙化土地超30万亩;在建拟建规模近3000万千瓦,预计可治沙超100万亩。国家首批千万千瓦级风光基地——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先导工程200万千瓦已全容量并网,项目全面建成后,年可向京津冀输送清洁电力400亿千瓦时、其中清洁能源占比超50%,相当于年节约标煤65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994万吨。
推动氢能多元应用,引领现代煤化工绿色低碳转型。实施“煤化工+绿氢/绿氧”耦合工程,在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合成氨等煤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补入氢气,推动氢能替代多元化试点示范,开展“风光发电—电解水制氢—二氧化碳捕集”制甲醇、航空煤油等示范。全市已批复风光制氢项目13个共计939.2万千瓦,其中2个项目共65万千瓦已建成。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绿氢+煤制烯烃产业基地(内蒙古煤制烯烃项目),采用“风光绿电”制取绿氧、绿氢,每年可替代煤炭消耗约253万吨,CO2减排量超630万吨,NOx、颗粒物减排量分别超过1000吨、400吨。
构建多式联运体系,创新绿色物流模式。推进铁路进矿区、园区项目建设,推动煤炭、焦炭、矿石、高岭土、尿素等大宗货物“公转铁”,实施煤炭等大宗货物集装箱运输。实施新能源重卡、矿卡替代工程,推进“数字陆港”新能源重型卡车示范应用。率先在全国形成以氢能源为主的新能源重卡应用示范基地,氢能和电动重卡实现从煤矿到站台、从煤矿到园区、从煤矿到化工企业的煤炭短倒闭环运输示范应用。建成陆港4处,建成充换电站18座,投入运营车辆779辆,新能源发运量累计达到810万吨,2024年矿区充换电站充电量共计达到3000万度,减少碳排放约7.8万吨,NOx约1.6万吨,颗粒物约23吨。
强化环境协同治理,提升综合效益。印发实施《鄂尔多斯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积极构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体系,643个粉状物料堆场均实现全封闭管理。全部淘汰中心城区及旗人民政府所在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东胜区乌素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沼气污染治理及综合利用项目顺利投入试运行,每年可节约煤炭消费近4000吨。制定《鄂尔多斯市促进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办法》,研发上线全国首个工业固体废物特征属性数据库,推动80个工业固废利用项目建成达产,205个“无废细胞”遍地开花。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显著下降,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由2020年的5.88t/万元下降到2023年的4.05t/万元。
创新水资源管理,实现高效利用。出台《鄂尔多斯市水资源管理条例》,对非常规水单列章节,从强化顶层设计入手,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出台全国首个地方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井技术要求和煤化工行业土壤、地下水污染隐患排查及自行监测技术要点,在自治区率先完成地下水重点区划定及配套管理办法,获国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年度评估考核第一名。2024年5月,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典型成效获生态环境部表扬。
科技赋能发展,激发创新活力。构筑鄂尔多斯市实验室、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内蒙古研究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鄂尔多斯研究院、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集群,配套专项支持经费。组织实施科技“突围”工程、“揭榜挂帅”重大项目。迭代推出“人才新政30条”和“科技新政30条”2.0版,连续上榜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转化落地CO2加绿氢制备绿色航煤、合成气一步法制芳烃、年产2万吨硅碳负极材料、百兆瓦时(MWh)级长时高效高温流态化工业热储能等重大技术成果,为鄂尔多斯市持续提升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水平提供坚强科技支撑。
创新碳普惠机制,推动全民参与。印发实施《鄂尔多斯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试行)、《鄂尔多斯市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方案》《鄂尔多斯“碳普惠”管理办法(暂行)》,上线“暖城碳惠”微信小程序,通过“衣、食、住、行”等生活领域低碳场景,打造个人碳账户,实现绿色低碳行为量化,建立碳普惠激励机制,引导全社区参与节能减碳,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此外,推进试点工作以来,鄂尔多斯市相关实践成果获得国家级权威媒体的持续聚焦与深度报道,形成立体化传播格局,充分彰显了该市在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的先行示范作用。
下一步,鄂尔多斯市将以建设美丽鄂尔多斯为引领,聚焦产业转型、能源结构调整、优化环境治理等重点领域,推动形成多层次、全链条的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实践体系,加快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鄂尔多斯模式”,为全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鄂尔多斯智慧和力量。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郝雪莲
新闻编辑: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