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景区、乐园时,小朋友享受儿童票优惠是该看身高,还是看年龄?如果看身高,是该看脱鞋后的身高,还是穿鞋时的身高?这些关于“儿童票”标准的争论,最近吵上了热搜。
当前,我国儿童票的标准呈现出令人困惑的“多轨制”状态。比如,铁路部门实行“按年龄”或“按身高”标准的双轨制购票方式;各大旅游景区则各自为政,有些看年龄、有些看身高、有些两者兼顾。
以上海迪士尼乐园和北京环球影城为例,其官方网站上均写明,儿童票的定义标准为:游园当日年龄在3周岁(含)至11周岁(含)可以使用儿童票。对于儿童的身高要求则是体现在具体的项目之上,例如,迪士尼官网显示,“抱抱龙冲天赛车”要求游客必须为120厘米或以上;而环球影城的哈利·波特园区禁忌之旅项目则要求游客的身高在122厘米以上。电影院里,儿童票认定同样多变,有的按身高免票,有的要求出示证件购优惠票,还有的没有儿童票。
一张儿童票,不同场所的规则和适用范围各不相同,这对家长而言,平添了不少困惑,也带来一定的不公。数据显示,我国12岁儿童身高中位数已达1.5米,远超多数景区1.2至1.4米的免票标准。当小学生因身高超标,门票比大学生还贵时,等同于变相剥夺了儿童享受优惠的权利,也有违儿童票设立的初衷。
《新闻晚高峰》开麦嘉宾,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强认为,将鞋高算入身高的商家,吃相太难看。这种短视行为损害了商家口碑和形象,长远来看也不利于行业发展。儿童票标准的选择,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公平问题。在儿童平均身高持续增长的当下,亟待重新审视儿童票的判定标准,以惠及更多儿童。
从公平性来讲,相信大家都会认为“看年龄”才更公平。毕竟,优惠政策的初衷就是保障“儿童权益”,自然应该看重年龄属性,而非身高因素。而且,将年龄当成儿童票的主要判定标准,是对法律“最有利于儿童”原则的践行。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展览馆、美术馆、文化馆、社区公益性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以及影剧院、体育场馆、动物园、植物园、公园等场所,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未成年人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在数字化身份认证已成生活常态的今天,以年龄为儿童票的主要判定标准,是用科技力量推动公平的重要举措,可以让“最有利于儿童”从法律条文落地为每个孩子触手可及的关照。
不过,以年龄判定儿童票同样存在局限,比如核验时间成本高,有的儿童生长快,本人与证件上的面部特征、身形差异大。其次,部分游乐设施与身高直接关联安全性,若仅按年龄判定,可能提升游玩危险系数。
对此,《新闻晚高峰》开麦嘉宾,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强建议,未来,可以探索形成以“年龄”为主、“身高”为辅的判定标准。一方面,应遵循“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推动大多数行业向“年龄标准”和“年龄+身高”双轨制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平衡市场价值规律及经营者的安全保障原则。当儿童与成人的接待成本差异巨大,且身高关涉儿童游玩安全时,“身高标准”可以继续适用,如景区游船承重、游乐设施安全等场景。
朱强认为,要彻底厘清儿童票标准不一的乱象,最终还是亟待完善顶层设计。比如:
在政策层面,应加快修订相关法规,明确儿童票优惠以年龄为核心标准,避免公共交通、餐饮、旅游景点等领域“自说自话”;
在技术层面,升级票务系统,支持身份证、电子身份证等年龄核验方式;
在证件办理层面,可以加速推进儿童身份证办理。
对于商家而言,与其在“1厘米”这种小事上跟家长较劲,不如学学如何把规则理清、把服务做细。少点刻板算计,多点人性化考量,才能真正让家长和孩子玩得舒心,也让经营走得更远。
目前,铁路、民航系统率先破冰,未满6周岁可免费乘车(不占座),6—14周岁购买儿童优惠票,满14周岁购买全价票。故宫等景区也采用“年龄为主、身高为辅”的双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