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原来工地一个不经意的雨水污水混接,就可能污染整条河道!”8月19日上午,站在长宁区一处临近河道的建设工地上,市民代表黄女士发出惊叹。由市水务执法总队主办的“政府开放月”特色活动——“水务执法零距离:当一天护水卫士”成功举行,十余位热心市民、涉水企业代表,化身“临时护水卫士”,亲历了一场生动而深刻的涉企行政检查实战课。
沉浸体验:执法流程“全透明”,隐患检查“硬核”演示
上午9点30分,活动准时在选定工地开始。执法人员首先规范出示电子“检查码”,亮明身份与来意,随即带领参与者深入工地关键区域。“这里临近河道,是检查的重点点位。”执法人员边开展现场检查,边向“护水卫士”们细致讲解检查要点。参与者紧随其后,亲眼见证了执法人员如何专业、高效地核查是否存在“违法进行涉水工程施工、侵害水工程设施、违法取水、违法排水、雨污混排”等常见水事违法行为。
“如何界定违法取水?”“雨污管道一旦混接后果有多严重?”面对参与者抛出的一个个问题,执法人员现场答疑解惑,将复杂的法律法规和执法标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实例分析。一位企业代表感慨:“以前总觉得检查是‘找茬’,今天全程看下来,每一步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理解和支持度大大提高了。”
深度交流:政策解读+意见征集,共话水安全未来
执法体验结束后,一场干货满满的交流座谈在现场展开。执法总队工作人员不仅系统介绍了水务涉企行政检查的整体框架,还重点解读了针对体验中几种常见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强调了执法的公平性与规范性。
更引人关注的是“两库分级分类管理”机制的详细介绍。执法人员解释道:“我们正通过建立精细的‘行业风险评价模型’,将监管对象科学分级分类。对风险低、信用好的企业实施‘无感监管’,减少打扰;对高风险对象则加密检查频次,精准发力。目标是优化营商环境,让监管既‘无处不在’又‘无事不扰’。”这些涉企管理思路引发了在场企业代表的浓厚兴趣和积极讨论。
活动特别设置的“意见征集”环节气氛热烈。多位市民、企业代表就如何进一步优化执法宣传、加强日常水环境保护科普、拓宽公众参与监督渠道等提出了宝贵建议。这些“金点子”被现场工作人员一一记录。
凝聚共识:神秘感消散,护水意识扎根
“执法不是目的,守护好城市的水安全、水资源,才是我们共同的终极目标。”市水务执法总队负责人在活动总结时表示,“政府开放月”活动成功解开了执法的“神秘面纱”,让公众在沉浸式体验中真切感受到了水资源的珍贵和保护水安全的紧迫性,也展现了执法队伍的专业素养和为民服务的宗旨。他希望今天的“一日护水卫士”能成为日常的“终身护水人”,共同监督、支持水务执法工作,携手筑牢城市水安全防线。
活动最后,全体参与者在执法检查现场合影留念,镜头定格下公众与水务执法部门“零距离”互动的生动画面,也为这场提升政府透明度与公信力的实践画上圆满句号。
原标题:《零距离体验执法有啥感觉?“临时护水卫士”直言“比想象中更专业、更迫切!”》
栏目编辑:杨玉红 题图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图片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罗水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