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慧朴
编辑/薇薇
在商业世界的喧嚣中,“本自具足”常被误读为玄虚的哲学概念,实则是企业家突破增长瓶颈、驱动组织持续生长的核心力量。它并非封闭的自我满足,而是“自性圆满”与“天地连接”的共振:既让企业家摆脱对外在标签的依赖,获得内在安定;又推动其跳出“小我”格局,心怀天下、承载更大责任。当企业家真正抵达这一境界,企业的愿景、使命与价值观便会脱离形式化桎梏,成为驱动组织生长的原生力量,在实践中自然落地生根。
一、本自具足:从“内在匮乏”到“天地共生”的力量觉醒
对“本自具足”的狭隘理解,往往将其等同于“自我满足”,但真正的内涵包含两层递进的核心:自性圆满的内在根基与天地连接的格局延伸。这两层内涵共同构成了企业家的力量源泉,也解释了为何有些企业能穿越周期,有些却陷入困境。
(一)本自具足的核心内涵:向内扎根,向外连接
1、自性圆满:摆脱“证明焦虑”的内在根基。自性与空性(自我与无我)是“本自具足”的起点,它让企业家明白:自身价值不依赖财富、地位、企业规模等外在标签。当企业家跳出“证明自己”的焦虑,便不会将企业视为“自我炫耀的工具”,而是“自我成长和成就他人的平台”,进而获得内在安定:这种安定不是消极懈怠,而是不被外界波动裹挟的清醒,是决策时“不被短期利益绑架”的浩然正气。
2、天地连接:承载“利他责任”的格局延伸。“心即宇宙、心怀天下”是“本自具足”的升华。当企业家的心能装下员工、客户、社会,便会与“天之道利而不害”的规律同频。利他是一个“本自具足”生命存在的唯一价值,而天道规律也会对“担当者”有自然回馈:你成就的人越多,愿意与你同行的人就越多;你创造的价值越大,企业获得的支撑力就越强,拥有的社会资源就越多。
(二)反例:“内在匮乏”是企业困境的根源
现实中许多企业陷入停滞,根源恰恰在于企业家的“内在匮乏”,将自我价值与企业规模、财富数字深度捆绑,内心被“证明成功”的欲望填满,最终导致企业陷入恶性循环:
1、权力掌控的陷阱:因内在匮乏和恐惧,也就不愿相信团队能力,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形成“老板做经理的事、经理做员工的事、员工关心天下事”的错位,组织效率低下;
2、利益独占的短视:害怕失去对利益的掌控,不愿与员工共享成果,导致团队离心离德、人才流失,企业始终停留在“小作坊”的状态;
3、价值迷失的浮躁:被短期利益裹挟,看不到客户与社会的长远价值,产品与服务流于表面,最终在市场竞争中失去根基。这种“向外求”的匮乏状态,让企业沦为创业者证明自我的工具,而非自我成长和成就他人的平台,自然难以获得企业持续生长的力量。
(三)正例:“本自具足”的企业家如何驱动企业生长
真正本自具足的企业家,早已跳出“自我证明的焦虑”,力量源泉从“依赖权力、资源”转向“依托利他的愿力”:
1、阿迪超市(ALDI):不追“巨头标签”,却成为全球行业标杆的创始人俩兄弟始终相信:商业的本质是“让消费者用更少的钱过上好日子”。他们不执着于“零售巨头”的虚名,砍掉品牌溢价、简化门店运营、严控成本,只为践行“公平价格、优质产品”的承诺。这种“自性圆满”的朴素信念,让阿迪从德国埃森的小杂货店,成长为遍布全球的折扣零售帝国。
2、许昌胖东来:不追“规模增长”,却是“精神图腾”的于东来坦言“赚钱只是顺便的事”,一心只想着“让员工开心、让顾客满意”。他不为“行业排名”焦虑,反而为员工提供远超行业标准的薪资与休假,为顾客打造“无条件退货”的极致服务。这种不被外在目标绑架的“本自具足”,让胖东来不仅凝聚了愿意扎根的员工,更成为全国消费者认同的“幸福商业范本”。正如《道德经》所言“厚德载物”,当企业家的发心是“滋养他人、成就团队”,自然能吸引更多同频的人同行,这正是“本自具足”赋予企业的底层能量。
二、愿景:以“利他格局”凝聚同行者的磁场
愿景的核心,是企业将建立一个怎样的“利他平台”,它回答了“我们能共同成就什么”,而非“我能获得什么”,是企业家“本自具足”、格局与内在力量的直接展现。企业做不大的根源,往往是“聚不到人”,而聚不到人的本质,是企业家的格局不够开阔、志不够高远。
(一)阿迪超市:“成就用户”的愿景,构建全球共振
阿迪的愿景朴素却坚定:“帮助消费者以较少的花费过上优质的生活,让消费者能够购买到日常所需的杂货并享受舒适的生活”。这一愿景没有“行业垄断”“规模扩张”的宏大目标,却精准触达了消费者“用合理价格获得品质生活”的核心需求。
正是这种不追求“自我扩张”、专注“成就用户”的利他格局,让阿迪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认同“简单、可靠”理念的供应商、员工与顾客:供应商愿意以低价提供优质商品,因为认同“公平合作”;员工愿意深耕岗位,因为认同“服务用户”的价值;顾客愿意长期信赖,因为感受到“被尊重”。最终,阿迪从德国小城的杂货店,成长为服务全球的零售帝国。
(二)胖东来:“成就生命”的愿景,超越商业边界
胖东来的愿景与格局:“培养健全的人格,成就阳光个性的生命”。这一愿景彻底跳出了传统零售“提高销售、赚好钱”的狭隘框架,将企业定位为“滋养人、成就人”的平台:
1、对员工:不仅提供高薪,更帮助他们获得精神成长(如组织培训、支持兴趣发展),让员工成为“物质富足、精神阳光和人格健全”的人;
2、对顾客:通过极致服务传递对生活的热爱(如免费包装、雨天送伞),让购物成为“感受幸福”的过程;
3、对社会:用“自由与爱”的文化唤醒更多人的幸福感知(如公开分享管理经验、参与公益和支持同业整改升级)。
这种源自于东来“心即宇宙”的格局,让胖东来不仅凝聚了愿意扎根的员工,更吸引了全国消费者的认同与向往,甚至成为许多企业学习的“精神范本”。
(三)愿景的本质:“反者道之动”的商业实践
当企业家真正“本自具足”,便不会困于“自我成就”的狭隘目标,而是自然生发出“成就他人”的愿力,这种愿力构建的愿景,如同磁场般吸引同频者。这正是《道德经》“反者道之动”的通透实践:于东来做企业,不追规模、不搞内卷,反而守住“让员工开心、顾客满意”的初心,看似“反商业常规”,却成就了最动人的“本自具足”状态;阿尔布雷希特兄弟不跟同行争花哨营销,只专注“让消费者少花钱过好生活”,看似“保守”,却构建了最稳固的用户信任。
外在的喧嚣终会消散,唯有回归“成就他人”的内在本真,才能触摸到“道”的力量,这份力量,正是愿景能凝聚人心的终极底气。
三、使命:以“价值输出”锚定战略方向的灯塔
使命是企业对外的核心价值输出,也是一个“本自具足”创业者的生命课题,回答了“为客户、为社会创造什么价值”的根本问题,更是企业战略的底层指引。许多企业难以创造真正的客户价值,症结在于“使命模糊”。而使命模糊的本质,是企业家“本自具足”的程度不够,未能连接到内心深处的价值追求,只能将使命沦为“营销口号”。
(一)阿迪超市:“公平价值”的使命,指引战略落地
阿迪的使命清晰而坚定:“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并在所有消费者之间保持平等,为每一位消费者提供公平的价格,与消费者保持尊重和健康的关系”。这一使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战略的行动指南:
1、采购端:砍掉中间环节,直接与生产商合作,减少品牌溢价,确保“高质量、低价格”;
2、运营端:简化门店装修、减少商品SKU(只保留高需求品类),降低运营成本,避免成本转嫁消费者;
3、服务端:不搞“会员特权”,对所有消费者一视同仁,哪怕是购买几元钱商品的顾客,也能获得同等尊重。这种“以消费者价值为核心”的使命,让阿迪的每一步战略都围绕“公平价格、优质产品”展开,最终形成了难以复制的折扣零售模式,消费者获得了真实价值,企业也获得了持续增长的动力。
(二)胖东来:“传递爱与尊重”的使命,赋予战略温度
胖东来的使命充满人文关怀:“传播先进的文化理念”。这一使命源于于东来对“商业本质是传递爱与尊重”的信念,他相信企业不仅是卖商品的场所,更是滋养精神世界的载体。因此,胖东来的战略从不围绕“业绩增长”设计,而是聚焦“如何让员工更幸福、让顾客更满意”:
1、对员工:提供“每周二闭店休息”“管理层不得训斥员工”“不开心假”等福利,让员工有尊严地工作;
2、对顾客:打造“安全温馨”的购物环境(如儿童游乐区、免费饮水),践行“不满意就退货”的承诺(哪怕是半个月前买的水果);
3、对社会:公开分享管理经验,推动行业良性发展;参与公益事业,用行动传递“自由与爱”。
这种源于“成就人”的使命,让胖东来的每一项服务创新、每一次文化传递都充满生命力,成为顾客心中“幸福消费”的代名词,顾客愿意为“被尊重”买单,员工愿意为“被认可”奋斗,企业自然获得了穿越周期的生命力。
(三)使命的陷阱:“内在匮乏”导致的价值迷失
反观许多企业,使命之所以形式化,根源在于企业家的“内在匮乏”:当内心被“赚钱”和“自我证明”的焦虑填满,使命便会沦为“年赚百亿”“行业第一”的数字游戏。这类使命无法激发团队与客户的共鸣,员工看到的是“老板的野心”,而非“共同的价值”;客户感受到的是“被收割的意图”,而非“被服务的诚意”。最终,企业只能依靠营销噱头吸引客户,依靠高压管理驱动员工,难以获得长期信任与发展。
四、价值观:以“内心圆满”筑牢团队根基的基石
价值观是企业团队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回答了“我们要成为怎样的团队”。现实中,许多企业的价值观沦为“贴在墙上的标语”,核心原因在于:企业家未能从“本自具足”的初心生发出真正的价值主张,只能将价值观设计为“管理工具”,而非“内心信念的自然流露”。
(一)阿迪超市:“简单、责任、可靠”的价值观,落地于每一处细节
阿迪的价值观“简单、责任、可靠”,是阿尔布雷希特兄弟“自性圆满”的外在投射,他们相信商业的本质无需复杂,只需回归“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初心:
1、简单:门店装修朴素、商品包装简洁、决策流程精简,不搞花哨营销,只专注“把基础事做好”;
2、责任:对商品品质严格把控(如有问题无条件退换),对员工给予高于行业的薪资(保障生活尊严),对供应商坚持“公平结算”;
3、可靠:价格长期稳定(不搞“先涨后降”的套路),商品品类稳定(只保留高口碑产品),让消费者“不用比价、不用担心质量”。
这种不追求形式、专注本质的价值观,不是靠制度强制推行,而是融入员工的日常行为:员工明白“简单”是为了降低成本、让利消费者,“责任”是为了赢得信任,“可靠”是为了长期生存。最终,团队形成了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成为阿迪全球扩张的核心支撑。
(二)胖东来:“自由与爱”的价值观,成为生命的共振
胖东来的价值观“自由与爱”,是于东来“本自具足”的极致体现。它不是口号,而是渗透在企业的每一个细节中,源于于东来“相信人性本善、付出便有回馈”的内心信念:
1、对员工的“自由与爱”:给予“每周二闭店休息”“不开心可随时请假”的自由,用远超当地平均水平的薪资(如超市员工月薪6000+,高于当地公务员)让员工获得物质安全感;甚至帮员工规划人生(如支持买房、子女教育),让员工感受到“被当作家人”的爱;
2、对顾客的“自由与爱”:践行“无条件退货”(哪怕无小票、已使用)、“假一赔十”的承诺,给予顾客“完全信任”的自由;雨天主动送伞、购物免费包装,用细节传递“被尊重”的爱;
3、对团队的“自由与爱”:不搞“绩效考核内卷”,管理层不得训斥员工,鼓励员工提出建议(被采纳即有奖励),让团队在“无压力、有温度”的环境中协作。
这些行为并非刻意设计的“管理技巧”,而是于东来“内心圆满”的自然流露,他相信“爱与尊重是人性的本然”,无需刻意算计。正因如此,胖东来的员工自愿扎根岗位(离职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把顾客当朋友真心服务;顾客则用持续的信任与复购回馈企业,形成“员工幸福、顾客满意、企业赢利”的正向循环。
(三)价值观的本质:企业家“内心信念”的外在投射
真正的价值观,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生长出来的”,它是企业家“本自具足”的外在投射:
1、若企业家内心充满“接纳与尊重”,团队便会生发出协作的温度;
2、若企业家坚信“利他与担当”,成员便会自然践行责任与付出;
3、若企业家执着于“利益与控制”,价值观便会沦为“贴墙标语”,难以落地。
当价值观源于内心的真实信念,团队才会真正认同并践行,进而形成“上下同欲”的战斗力,这正是企业实现使命、抵达愿景的核心保障。
结语:本自具足驱动的“愿力、价值、行动”循环
企业家的“本自具足”,是一个“修内”与“外联”的正向循环:先通过接纳自己“本无缺”获得内在安定,再带着这份安定去爱、去连接、去承担;而外界的回馈(员工的忠诚、客户的信任、社会的认可)又会强化这份信念,让“本自具足”的力量愈发深厚。
这种循环投射到企业层面,便形成了清晰的生长逻辑:
·愿景:源于“利他格局”,是“我们能共同成就什么”的愿力,如同磁场凝聚同频者;
·使命:源于“价值追求”,是“为客户、社会创造什么”的承诺,如同灯塔锚定战略方向;
·价值观:源于“内心圆满”,是“我们要成为怎样的团队”的准则,如同基石筑牢组织根基。
阿尔布雷希特兄弟用“让消费者少花钱过好生活”的愿力,成就了阿迪的全球版图;于东来用“自由与爱”的信念,让胖东来成为幸福商业的范本。这印证了一个真理:企业的长久发展,离不开企业家“本自具足”的内在力量。
《道德经》有言:“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正是“本自具足”的内核:
“为天道”:是内在富足的自然流淌,于东来做企业,不是为了“争行业第一”,而是源于“让员工开心、让顾客满意”的本能付出;
“不争”:是内在圆满的坚定确信,阿尔布雷希特兄弟不跟同行争花哨营销,因为明白自身价值不依赖“巨头标签”,只需专注“创造用户价值”。
说到底,“本自具足”不是玄奥的哲学,而是企业家的“底层操作系统”:当你不再向外求认可、求规模、求财富,而是向内求安定、求格局、求价值,企业的愿景、使命与价值观便会自然生发,成为驱动组织穿越周期、持续生长的原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