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民
从节气上讲,立秋就意味着秋季开始。古人写“立秋”的诗很多,既是应景之作,又抒发着对节令的感情,意味深长。夏云英的《立秋》道:“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宝鸭香消沉火冷,侍儿闲自理空侯。”全诗透着闲适,表明对秋天是持欢迎态度的。
一年四季,春天生机无限,夏天蓬勃火热,秋天是收获季节,秋高气爽,万物走向沉静,这其实是很不错的,值得称颂。但古人喜欢以四季作为人生自况,把秋季当作中年,因此,对“立秋”的咏叹往往多写岁月匆匆,多带悲愁情绪,正如刘禹锡所说“自古逢秋悲寂寥”。
当然,悲秋层次也是不同的。刘言史说“商风动叶初,萧索一贫居”,秋风萧萧,又想起贫困,孤独就加深了些。司空曙说“律变新秋至,萧条自此初”,这是说,心底的悲凉开始多起来了。令狐楚说“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施闰章说“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悲伤的调子都是不轻的。李益说:“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唯将满鬓雪,明日对秋风。”这里诉说了愁绪,不过,心底里还是存着坚持的。方岳有《立秋》诗曰:“秋日寻诗独自行,藕花香冷水风清。一凉转觉诗难做,付与梧桐夜雨声。”全诗基调清冷,落寞之感尽显,不过,“香”与“冷”的对照,却表达了诗人对时运不济的诘问。
秋风起,秋思远。秋天开始,也容易叫人起思念之情,离别之意来得也深邃。李郢说“西江近有鲈鱼否,张翰扁舟始到家”,这是诗人在归家途中的感想,真个是归心似箭。王十朋说“归耕期已近,河汉望牵牛”,思念之情浓得很。白居易在立秋之日想念朋友,有诗曰:“是夕凉飚起,闲境入幽情。……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所思渺千里,云外长洲城。”笔触细腻,画面清新,淡雅,情深境远。立秋之夜逢雨,纳兰性德送别好友:“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倩一叶高梧,半条残烛、做尽商量。荷裳。被风暗剪,问今宵、谁与盖鸳鸯。从此羁愁万叠,梦回分付啼螀。”
新秋到,景色更替,但如果不带主观,是不至于“凄凄惨惨戚戚”的。齐己这样写《新秋》:“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露彩朝还冷,云峰晚更奇。垄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幸好清光里,安仁谩起悲。”景色是明丽的,劝人保持平心静气,享受美好时光,调子很好。刘言史的《立秋》这样说:“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感受很细致,景色描写颇为传神生动,至少,情绪是稳的。再读释道璨的《立秋》:“碧树萧萧凉气回,一年怀抱此时开。槿花篱下占秋事,早有牵牛上竹来。”借花事道秋情,清秀可喜,分明还有禅意。
“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对秋天是欢喜的。杨万里说:“老火薰人欲破头,唤秋不到得人愁。夜来一雨将秋至,今晚蝉声始报秋。”对秋天是迎迓的。“苦热念秋至,立秋意欣欣”“苦热恨无行脚处,微凉喜到立秋时”“今日自须欣喜,明朝池上秋风”,这些诗句,都传递出对秋天到来的欣然。再读高观国的句子:“醒醉梦,唤吟仙。先秋一叶莫惊蝉。白云乡里温柔远,结得清凉世界缘。”缘是什么,可能很多人有不同解释,和秋天结缘,那不只是高高兴兴,也不只是厮守这么简单,反正,在这里,情融理,境界已经很高了。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这是刘翰的《立秋》,写得很“静”,构思新巧,全诗精神全在一个“寻”字上,究其实,秋天来了,倒不必自扰自惊,不必自寻烦恼,以平常心对待是最好的。“碧天收夏色,节气变清商”,秋天的到来很正常,究其实,你的心灵是什么样子,秋天就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