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徐如松
在很长一段时间,听别人说“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我总觉得有些夸张。但当我收到鲁奖获得者庞余亮先生赠阅的《平原与少年》时,真的只花不到两个小时就读完了,而且不是一目十行那种,我还做了不少圈画与批注。
这本儿童散文集,按照二十四节气的时光流转顺序,叙写了作者的童年与家庭生活,还兼及苏北平原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风土人情。可以想见的是,在当年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环境下,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都相当艰苦,缺衣少食是每个家庭的常态。但作家善于用诗一样的语言,巧妙地让读者过滤掉苦难的物质生活,而凸显苦难背后的那份无拘无束与甜蜜童真。
比如作家写雨水节气给小麦施化肥,没有绕口令中的“黑化肥”与“灰化肥”,有的只是散发浓烈刺鼻气味的“白化肥”——碳酸氢铵,那种没有刺鼻气味的进口尿素是买不起的。爸爸在前面用锥子锥出一个个小洞,妈妈抓一把化肥撒到一个个洞里,我就用小手抓泥巴把小洞掩上,再踩上几脚。
春分时节,燕子从南方归来了。它们迎着春风,把自己变成一把把剪刀,在田野和各家各户的堂屋前来回穿梭,比父母在田地里劳作还要忙碌。母亲说,燕子喜欢在好人家垒窝,而我总觉得自己算不上好人,不仅偷吃过菜薹,还拔过公鸡的翎毛,甚至戳死过泥板墙洞里的蜜蜂,所以总担心燕子不肯在我家屋檐下垒窝。读这段文字,我不仅想到了贺知章的诗句“二月春风似剪刀”,也想到了郑振铎笔下那可爱的小燕子: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加上自己也有着平原少年相同的生活经历,使我穿越了时光,回到了美好的童年。
可以这样说,这本以二十四节气为经的散文集,是作家用诗一般的语言唱给自己童年、故乡与平原的一支协奏曲。具体到每个节气,作家又善于抓住感受最深的细节,在纬度上铺陈渲染,追忆似水年华。作家在扉页上叩问自己:这二十四个节气加在一起是一个春秋吗?那二十四种忧伤加在一起是一种忧伤吗?顺着作家的思路,我很想提问每一个读者:是二十四个节气将少年打开,还是少年打开了二十四个节气?这样一想,我觉得此书不仅是一本风俗志、成长史,还是一首哲理诗。
此外,这本图文并茂的散文集还有一个难得的特点,就是在每个节气的篇章页上,都向读者推荐一本书,而且还注明了推荐理由。比如雨水节气,在滴滴答答的雨声中,读卡森的《寂静的春天》,思考人类的未来。冬至这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推荐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因为在北方的冬天里,藏着一个小小的中国童年。而小寒节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宜读《鲁迅小说集》,在作者眼里鲁迅是全世界写冬天最好的作家,没有之一。二十四个节气与二十四本书,从严格意义上看并非不能替代,但它们书写了作家的精神发育史。
上一篇:安吉推出原创音乐剧《不负青山》
下一篇:假期怎么过才算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