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涝“围城”!世界遗产面临生存大考
创始人
2025-08-19 07:30:18
0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

转自:中国应急管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当前,全球近四分之三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正遭遇旱与涝的双重威胁——或因干旱导致水源枯竭,或遭洪水侵袭影响安全。在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人类活动持续挤压生态空间的背景下,这些承载着人类文明记忆与自然演化密码的瑰宝,正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水资源失衡不仅动摇了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的物理根基,更撕裂了其背后的生态链与文化脉络。如何在这两种困局中守护这些不可再生的财富,已成为关乎文明延续与生态平衡的紧迫命题。

诸多世界遗产受到水资源失衡带来的严重影响

位于印度阿格拉的泰姬陵,被誉为“永恒爱情的象征”。泰姬陵于‌198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近年来,泰姬陵因水资源短缺陷入困局。2023年,印度环境部门发布的监测报告显示,随着阿格拉城市扩张,周边地下水被过度抽取,近十年泰姬陵基础水位已下降超10米,这一伟大建筑的结构稳定性岌岌可危。更令人感到揪心的是,缺水迫使当地自2018年起回用未经彻底净化的污水。这样一来,污染物顺着大理石纹理渗透侵蚀,导致曾经洁白无瑕的穹顶渐生斑驳锈迹。当“永恒之美”被蒙上污染的阴影后,这场水与文明的拉扯,更凸显出人类发展与遗产保护之间的尖锐矛盾。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遭遇洪水 资料图片

2022年6月,洪水如同一记重锤砸向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暴涨的河水撕毁道路、淹没设施,导致这一全球首个国家公园被迫闭门谢客。2000万美元的修复账单背后,是更深的生态创伤:地热系统中,间歇泉的化学结构因洪水浸泡发生变异;野生动物栖息地被冲得支离破碎,棕熊、野牛的迁徙路径彻底重构。这场洪水不仅摧毁了物理空间,更让“自然圣殿”的生态修复陷入漫长博弈,警示着极端天气对遗产地的毁灭性打击。

位于伊拉克南部艾赫沃尔的生态多样性保护区和美索不达米亚城市遗迹景观于2016年被纳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名录。202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伊拉克的美索不达米亚沼泽正被水资源枯竭一点点撕碎。这里超八成可再生水源被抽走用于农业灌溉,较2010年激增30%,曾经烟波浩渺的湿地面积急剧萎缩,很多候鸟迁徙的中途驿站沦为干涸泥滩,水牛养殖的传统生计难以为继。更严峻的是,气候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短缺,未来数十年间,这片湿地的水资源争夺或将演变为生态战争——当候鸟不再栖息、水牛不再游弋时,这里关于“伊甸园”的传说,恐将彻底成为历史。

位于赞比亚与津巴布韦边境的维多利亚瀑布,于198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以雷鸣般的轰鸣声和壮观的彩虹景象著称,当地人称之为“莫西奥图尼亚”(意为“声若雷鸣的雨雾”)。但在2023年5月至10月,该瀑布却因周期性干旱“陷入沉默”。旱季峰值时,宽达千米的水帘蜷缩成细流,较2019年同期水量减少60%。这不仅让瀑布景观不再,更切断了下游生态链:鱼类繁殖的洄游通道干涸,灌溉植被的水源中断。依赖瀑布的旅游业随之崩盘,当地社区失去经济支柱。这场“水的缺席”,让自然奇迹与人文生计同步陷入寒冬。

灾害形成的原因何在?

全球气候变暖,正成为驱动极端天气事件的“催化剂”,极大地威胁着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的安全。这种变暖趋势加剧了水循环的极端化,导致干旱期显著延长,暴雨事件则更加集中猛烈。这些灾害冲击力巨大,常常超出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和现有设施的保护极限。气候变暖就像一块放大镜,将水“太多”和“太少”都推向极端,让世界遗产地在旱涝灾害的交替侵袭中不堪重负。

与此同时,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巨大需求和不均衡分配,正不断挤压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的生存空间。人口增长、农业灌溉扩张以及工业发展共同构成了一张巨大的网络,争夺着本就紧张的水资源。在“人类需求优先”的惯性思维下,世界遗产地往往成为水资源争夺中的牺牲品。伊拉克沼泽的水源被大量引走用于农业灌溉,导致湿地萎缩;当农业增产、城市扩张的需求与遗产保护的目标发生冲突时,水资源常常成为博弈的关键筹码。然而,在这场博弈中,世界遗产地因其生态和文化价值难以用短期经济利益衡量,往往成为“沉默的输家”。全球范围内,这种水资源失衡加剧了干旱和洪涝等灾害对湿地类世界遗产的破坏程度。

世界遗产地的脆弱性,深深植根于其建筑材质和生态系统的天然特质中,使得它们对水的异常变化极其敏感。泰姬陵的大理石结构惧怕水蚀和化学腐蚀;秘鲁的昌昌古迹(Chan Chan Archaeological Zone),其由土坯建造的墙体非常畏惧潮湿,暴雨或洪水极易导致其地基沉降或墙体坍塌。修复这些受损的古建筑需要采用特殊工艺和材料,过程复杂且耗时长。在生态系统方面,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生态链高度依赖稳定的水流,水位异常会破坏水生生物栖息地;伊拉克南部沼泽的生命网络更是与湿地存续息息相关,水位下降带来的盐度变化可能导致物种灭绝。这种脆弱性源于这类遗产本身的“先天特质”——古代建筑材料的老化使其对湿度变化敏感,而生态遗产对水文条件的依赖性极高。

世界遗产地常常位于偏远或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应对水灾时的被动性,形成“灾害来得快,响应跟不上”的局面。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在遭受严重洪灾后,道路修复耗时漫长,而一些地热系统的损伤也在等待中变得不可逆转。在偏远山区,救援力量的到达往往滞后,从而延误了处置时机。像秘鲁昌昌古迹这样的土遗址,在雨季中坍塌的土坯墙必须等到旱季才能进行修补,这就会导致错过最佳修复窗口期,使得修复效果大打折扣且成本高昂。笔者认为,监测预警系统不足是核心问题之一许多世界遗产地缺乏实时有效的灾害预警系统,往往在灾害发生、损失形成后才启动应急响应应急响应本身也常因不同管理机构间协调困难而延误。旱涝灾害往往在短时间内改变地形地貌,但遗产的修复却是一项精细、严谨且耗时的工程,需要考古依据、传统工艺和特定材料,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

如何保护好世界遗产?

笔者建议,要为世界遗产地量身打造“韧性核心”,实施具备适应性的保护工程。有关地区应将本地气候预测模型深度融入遗产管理规划,定期评估风险变化并采取动态调整防护措施,使世界遗产地具备主动“适应”而非被动“承受”气候变化的能力。

要在法律与政策层面确立遗产生态用水的基本保障权。推动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水遗产协同管理平台”,将世界遗产保护目标明确纳入流域整体水资源分配方案。例如,泰姬陵所在流域,设定严格的地下水开采红线并强制补给,同时治理工业污染源;伊拉克南部沼泽,保障其生态需水量的优先权,协调上游水坝放水节奏,并在周边推广节水农业技术。通过经济补偿或政策激励,平衡农业、城市发展与世界遗产保护的用水矛盾,确保遗产赖以生存的水文环境不被持续挤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共享。

要强化遗产日常保护工作。在雨季前为土遗址搭建可拆卸的遮雨棚或铺设疏水层,减少雨水直接冲刷和渗透;为石质建筑表面定期涂刷透气、憎水的保护性涂层,抵御酸雨侵蚀和水汽侵入。对生态型遗产,则着力维护其关键生态过程:在湿地边缘种植缓冲带植被稳固水土,监测并调控关键物种的生存状态,及时发现水文异常。建立世界遗产“健康档案”,利用简单传感器或实施定期人工巡检,密切追踪湿度、裂缝、植被覆盖等指标,一旦发现微小变化,立即采取低成本措施干预,将隐患扼杀在萌芽阶段。这种持之以恒的日常防范,能有效弥补先天性不足,显著减少突发水患造成的毁灭性破坏,避免日后耗资巨大的大修。

要预先制定针对不同水灾类型的遗产应急预案,明确不同等级灾情的响应流程、责任主体和资源清单。在遗产地及周边战略储备点预置必要的抢险物资和专用设备。大力投资建设覆盖遗产地的实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确保在极端天气来临前或灾害发生初期就能发出警报。建立由遗产专家、工程师、抢险人员组成的快速反应分队,确保在交通中断时能通过直升机等方式第一时间抵达现场评估和处置。简化灾后修复的行政审批和资金拨付流程,探索使用可快速部署的临时性保护结构为精细修复争取时间,最大限度缩短灾害暴露时间,减轻二次损伤。

部分世界遗产保护措施案例一览

柬埔寨 · 吴哥窟

列入时间:199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保护重点:重现精密的古代水管理系统,应对雨水对砂岩地基的侵蚀威胁。

具体办法:

1.通过激光雷达扫描等技术,显示寺庙群周边总长超过100公里的沟渠网络以及12座大型蓄水池的布局;精准定位并重建地下排水管道系统,恢复砂岩地基下由砾石、沙土和表土构成的三层滤水结构。

2.疏浚护城河并恢复东巴莱水库的溢流通道,使其重新具备调节季风洪水的能力;融合传统智慧,如使用棕榈木闸门等构件,降低地基侵蚀速率,保护寺庙结构。

秘鲁 · 马丘比丘

列入时间:198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保护重点:针对年均降雨量约2000毫米,可能引发的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风险,实施综合性主动防护体系。

具体办法:

1.在陡峭易滑的山坡上大规模加装高强度的304不锈钢锚固网和密集的径向排水管道,导出地下水;部署基于GIS的红外传感器网络进行智能实时监测,严密追踪游客密度和关键区域的地层位移。

2.严格执行分级游客准入制度,对脆弱区域实施每日限流并要求穿着软底鞋,印加古道徒步则需提前数月预约并强制配备双向向导。

伊拉克南部艾赫沃尔的生态多样性保护区和美索不达米亚城市遗迹景观

列入时间:201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保护重点:拆除部分上游阻碍水流的设施,并开凿新的引水渠;将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河水重新导入核心沼泽区域,努力恢复历史水文格局。

具体办法:

1.在周边农业区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业用水与湿地生态用水的竞争。

2.扶持当地社区恢复传统的可持续渔业生产模式,普及水资源管理知识。

澳大利亚 · 大堡礁

列入时间:198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保护重点:实施综合性保护修复工程,应对海水持续升温和农业径流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双重威胁。

具体办法:

1.升级沿岸12座主要污水处理厂,引入先进的藻类生物过滤技术,降低排放入海的农业径流氮负荷。

2.使用高精度海洋热应激预警系统,当监测到连续5天超过30摄氏度的海洋热浪时,可启动人工上升流等机制为局部海域降温。

本组稿件文字由姚远、石勇整理,图片来源于人民网、新华社等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2025年8月16日七版 原标题《旱涝“围城” 世界遗产面临生存大考》责任编辑:陈慧

●编辑:董臣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浙江新能涨0.92%,成交额8... 8月21日,浙江新能涨0.92%,成交额8657.53万元,换手率0.47%,总市值184.68亿元...
弘扬抗战精神,让爱国主义焕发时... 牢记艰苦卓绝的奋战,迈上昂扬奋进的征程。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段时...
Mysteel日报:今日螺纹钢... 今日螺纹钢HRB400E20mm现货价格为3384元/吨,较上一交易日下跌11元/吨。10合约收31...
南华生物的保壳危途:业绩暴雷现...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于娜 北京报道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的南华生物医...
日本多地检出永久性化学物 可能... 来源:@投中网微博 【#日本多地检出永久性化学物# 可能...
厦门钨业: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 转自:证券时报人民财讯8月21日电,厦门钨业(600549)8月21日晚间披露2025年半年度报告,...
投资者提问:董秘您好,贵公司对... 投资者提问:董秘您好,贵公司对M9车主的车以前说是7月开始实行硬件升级,一直没有等到官方信息,请问什...
电连技术上半年营收25.24亿... 8月21日,电连技术发布2025年半年报。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为25.24亿元,同比增长17...
科德数控上半年营收2.95亿元... 8月21日,科德数控发布2025年半年报。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为2.95亿元,同比增长15....
三星医疗上半年营收79.72亿... 8月21日,三星医疗发布2025年半年报。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为79.72亿元,同比增长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