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泉州发布
8月18日,市文旅经济发展总指挥部召开专题调度会,研究调度中心市区旅游热点区域电动自行车通行及停车提升、文创福建暨2025海丝泉州数字文创周、“你好,东方第一大港”系列文宣活动等工作。市文旅经济发展总指挥部总指挥长刘林霜主持并讲话。
8月18日,市文旅经济发展总指挥部召开工作调度会。(张九强 摄)市领导指出,中心市区旅游热点区域是游客集中活动的区域,推进电动自行车通行及停车提升,既是保障居民日常出行权益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游客满意度与城市形象的关键举措。要疏堵结合,加快推进非机动车路权恢复,同步配套相关停车引导设施,保障古城等重点区域的非机动车通行空间。要补齐短板,通过优化车道宽度、增设警示标识、完善微循环等方式,优化非机动车通行环境。要科技赋能,开发非机动车停车诱导系统,将功能模块链接“一部手机游泉州”,进一步优化电动自行车管理。要专班推进,相关部门及属地政府按职责配合,尽快优化完善出台工作方案,细化任务清单。
会议还研究推动文创福建暨2025海丝泉州数字文创周活动,构建“文化遗产活化、数字经济赋能、城市品牌升级”闭环生态;创新开展“你好,东方第一大港”IP宣传,打造成城市品牌的闪亮名片。
延伸阅读
守烟火本源 让游客倾心
——泉州向电动车乱象“说不”
古城,因为承载市井百态的人间烟火,让泉州成为游客向往之地。城市的迅猛发展叠加文旅的持续繁荣,这份清新脱俗的人间烟火也难免沾染一丝“繁杂”——中心市区旅游热点区域的电动自行车,已远远超出城市道路的承载能力。
8月18日,市文旅经济发展总指挥部专题调度会披露了多组数据:截至2025年7月,泉州已注册登记的合标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超225万辆,中心市区电动自行车131.5万辆,市区电动自行车出行分担率约54%。与之对应的是,按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及道路承载能力测算,市区可容纳电动自行车数量不到30万辆,这也导致电动自行车通行不畅、占用机动车道通行等交通违法乱象无法根绝。不少游客在社交平台,也对泉州的电动自行车乱象颇有微词,直言“观感、体验感很差。”
问题在前,泉州不回避,更不会轻轻放下。市文旅经济发展总指挥部总指挥长刘林霜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心市区旅游热点区域是游客活动的中心,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人非混行、机非混行导致的交通乱象,不仅给市民出行带来诸多不便,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也影响城市形象与游客体验。”
一边是文旅发展,一边是民生福祉,泉州何解?
一刀切地限制电动自行车在古城的通行、停车,从来不是泉州的选择项。泉州始终认为,一座有人情味、有烟火气的城市,才是文旅长红的发展基石。调度会上,围绕路权提升保障、设施完善、停车优化等领域,市委宣传部、交警、城管、古城办等部门,立足古城实际承载力与发展实际,展开深入研讨,寻找治本之方、破题之策。“守路权、优保障、强基建”,是泉州给出的方案。
保障非机动车路权——泉州将全面摸排中心市区干道上非机动车道设置情况,通过清除机动车位、调整车道宽度、打通非机动车道断头路等措施,保障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路权完整及通行条件。
优化交通保障引导——通过全面排查梳理提升中心市区信号交叉口非机动车过街交通组织、市政道路非机动车相关标志标线等,引导电动自行车骑行群体形成“安全、守序、畅通”的规范出行共识。
强化停车设施覆盖——深挖古城背街小巷闲置空地,积极推动建设非机动车停车场,并同步完善停车区域通道等设施,通过设置充电设施吸引群众前往停放,避免非机动车集中在支路口人行道通行与停车等乱象。
即见当下,又谋未来。对中心市区旅游热点区域的电动自行车问题的重视,彰显了泉州对城市品质提升、文旅长红发展的深度思考。泉州深知,站在游客的视角,一座“超雄电动车横冲直撞”的城市固然不是首选,但一座“看似井然有序却缺乏人气”的城市同样失去那份活力与真实。
泉州文旅的落点,在于让游客走进来、融进去,在大街小巷的穿行中体验原汁原味、真情实感的古城烟火。
是以,泉州提出了“慢行的城市交通”概念,其目的在于将过量的各类车流有序分流、集散,有效畅通古城的交通循环,让游客可采取公共交通、电动自行车、漫步等方式深度体验古城的核心魅力。
畅通交通集散“大循环”——根据《泉州中心市区“P+R+R”交通模式专项规划》《泉州中心市区“P+R+R”交通提升工作方案(2024—2025年)》,泉州在古城区域积极推进新华路中闽百汇广场、中山公园威远楼北广场等“P+R+R”项目交通节点提升方案,设立旅游集散中心,建成“港湾式”停靠站,让旅游大巴车可“即停即走”。
改善古城交通“微循环”——在中山路、西街古城核心区周边增设核心区非机动车停车场,同步拓宽承天巷、新府口、濠沟墘、黑暗巷、新路埕等街巷入口,实现非机动车廊道贯通,改善古城内部交通微循环,缓解古城核心区交通压力。
优化古城慢行“生态圈”——在整体保护格局下,分八片区开展古城街巷整治提升,已全面完成中山中路及周边29条街巷综合提升,全力推动中山南路及周边46条街巷综合提升,并持续完善古城市政基础设施,有效改善古城街区慢行环境,提升旅游通达性。
见微可知著,一叶可知秋。交通看似小事,却承载着民生福祉,浓缩着游客对城市的第一观感。
固本培元才能行稳致远!泉州文旅经济的培育与发展,始终遵循一条准则——守城市烟火本源,让游客真心喜悦。因此,泉州在推动古城改造提升、创新文旅业态时,始终秉承“留人留魂留乡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做到不让文物受伤、不给居民困扰、不造虚假景观,给游客原原本本的古城体验;在弘扬世遗文化、传承非遗技艺时,创新打造场景式、驻街式、体验式的演绎方式,让游客可以近距离“触达”千年技艺、文化瑰宝;在交通、住宿、餐饮等文旅场景,泉州也是始终以刀刃向内的自省、问题导向的治理,为游客提供舒心、安心的乐游体验。
以赤诚之心留住城市记忆,以前瞻之谋布局未来方向,泉州的城市迭代进化还在持续。相信持之以恒,泉州古城区域的交通将焕然一新,游客可骑行电动自行车、小黄人等交通工具,慢行于古城街巷,体验市井生活,让泉州成为世人向往、青睐、喜爱的“诗与远方”。
上一篇:跨越一甲子 逐梦向未来
下一篇:图知道|医者,亦是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