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位于浙江省南部的丽水机场近日正式通航。
走进候机大厅,一座跨度5米的竹制拱门首先映入眼帘,其流畅弧线宛如瓯江碧波。夕阳透过竹格洒下斑驳光影,旅客们纷纷驻足——这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场“以竹代塑”环保革命的生动实践。
竹艺新生,机场里的环保革命
“这是我国竹材弯曲技术首次在国内航空枢纽应用。”在丽水机场航站楼内,浙江农林大学教授王翔宇轻抚着曲竹艺术装置,向来往旅客介绍,“这套艺术装置创新展示了我国竹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以竹代塑’倡议在大型公共空间的落地提供了示范样本。”
除了主体拱门,机场内还精心布置了22套竹制垃圾桶和3组艺术装置。这些作品兼具实用功能与艺术美感,既是舒适的座椅、茶几、展示台,更是精美的竹艺品。一位年轻旅客轻叩竹制垃圾桶,发出清脆回响:“真是竹子做的?比塑料有质感多了。”
“我们采用竹青复合工艺和重组竹技术,具备防水、防霉、耐候等特性,完美替代传统塑料制品。”王翔宇表示,“这既是功能设施,更是‘以竹代塑’的环保宣言。”
据悉,这些作品出自浙江农林大学王翔宇师生团队与浙江三箭工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箭工贸)之手,采用创新三维弯曲和长度弯曲技术。
三箭工贸行政经理张慧玲介绍:“这些造型,如‘巳巳如意’的蛇形的环椅,拱门的造型等,既作为‘曲竹艺术’的展示空间亮相丽水机场,也体现出我们这个竹弯曲工艺。”
技术突破背后是产学研的深度耦合。技术团队将实验室搬进车间,攻克了三维弯曲工艺瓶颈。
“以前空间设计为了造型美观,往往大量使用树脂和金属材料。”王翔宇介绍团队突破时眼中闪着光,“如今,我们通过重组竹技术结合防潮防霉防开裂处理,让竹材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据悉,这些竹制设施采用深碳工艺的竹集成材与酚醛胶黏剂,运用热弯、层压等工艺,努力营造出“竹中有山水、山水化曲竹”的诗意场景。目前,团队还在研发无机生材户外公交车站项目,计划攻克竹材在极端户外环境下大规模应用的工程技术难题,把“以竹代塑”的实践运用到更多的户外场景中。
竹林“碳”新,丽水的绿色账本
丽水享有“中国特色竹乡”“浙南林海”美誉,全市竹林面积达265万亩,立竹量8.1亿株,年可采伐竹材1.15亿株。
在丽水,竹子早已突破编制竹篮、竹席的传统范畴,化身为竹木穿衣镜、创意托盘、可骑行曲竹单车等各类日用品、家具和装饰品,设计新颖,应用广泛。而更深刻的变革,在于生态价值的量化与转化。
2024年6月,丽水市正式实施竹材料替代项目碳减排量核算地方标准——《基于项目的碳减排量核算指南 竹材料替代》。这一标准涵盖竹材料替代塑料、钢材、皮革、合成革、水泥等五大类减排场景,适用于60余种主流竹制品的碳减排核算。
“竹林碳汇的价值得以显现,关键在于其交易机制的建立。我们建立了‘基线情景—项目情景’双轨模型,让每根竹子的减碳量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丽水市生态环境局排放权交易中心工程师张丰展示着手机上的“浙林碳汇”客户端——全市毛竹林年固碳204万吨,相当于吸收86万辆轿车年排放量。“根据碳普惠交易规则,对减少的碳排放量,企业还可以到市场上交易产生额外收益。”
科学研究证明,展平竹、竹胶板等竹质材料在整个生命周期的碳足迹远低于增强水泥、PVC塑料、钢铁和铝;竹片、竹胶合板、室内外用重组竹板等竹质材料的碳足迹较低甚至为负。这意味着竹材不仅自身低碳,还能有助于固碳减排。“竹材碳减排标准出台后,将助力丽水加速打造‘以竹代塑’产业示范区,推动竹制品向高端建材、汽车内饰、电子配件等领域延伸。”张丰表示。
在浙江佳禾竹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佳禾竹业)内,竹材烘干、炭化、浸胶,再经过二次烘干和热压,变身为优质重竹地板,即将发往荷兰阿姆斯特丹。
“今年以来,外贸订单不断,已经排到了7月份,加班加点是常态。”佳禾竹业外贸负责人郑朴生说,今年1月至4月,销售额已达4400余万元,同比增长超过60%。据介绍,佳禾竹业用竹材料替代塑料生产地板,每年可减少使用1.34万吨塑料,关键环节碳减排量达3.7万吨二氧化碳,若结合废弃物循环利用,总减排量可达6.2万吨二氧化碳。
在科学的生态价值量化体系支撑下,像佳禾竹业这样蓬勃发展的企业,正是丽水实践最生动的注脚。
如今,丽水的竹产品加工企业正将广袤竹林转化为日益充盈的“绿色钱库”,一条从竹林培育、低碳产品制造到碳汇市场交易的完整绿色产业链已初具规模,为“竹”梦低碳未来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