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朱启钤“沟通儒匠”论
创始人
2025-08-19 07:17:17
0

转自:贵州日报

梁启超题识《营造法式》。

《朱启钤藏黔籍目录》抄本内页。

朱启钤像。

■ 嘉宾名片 王军,1969年生于贵州省开阳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长期致力于北京城市史、梁思成学术思想、城市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著有《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拾年》《历史的峡口》《尧风舜雨:元大都规划思想与古代中国》《天下文明:紫禁城规划思想与古代中国》等,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中国出版集团奖、中国建筑图书奖、美国建筑师学会香港分会年度表彰、文化遗产优秀图书奖等。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 文/图

日前在贵州省博物馆举行的“朱启钤先生藏明国老照片捐赠仪式”上,贵州乡贤朱启钤生前珍藏的43张近百年前的黔地照片“回家”。“朱先生是没有到过贵州的贵州人。这批照片,是先生寄托乡愁的藏品。”捐赠促成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军说。活动当天,他还应邀做客省博物馆“贵博论坛”,作“朱启钤‘沟通儒匠’论探义”的主题讲座。

王军与朱启钤先生之间有着“隔着时空”的深厚渊源:他是开阳县金中镇人,与朱启钤的老家开阳双流镇相距6公里;他24年新闻记者生涯致力于建筑历史与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代表作《城记》回眸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首都建设的历程,并穿插了梁思成、林徽因等一批建筑师、规划师的人生故事,朱启钤则是这座城、这群人背后绕不开的人物;2016年,他调入故宫博物院研究院,从事古代营造制度及文化谱系的研究,试图揭示紫禁城的时空格局,进而解读北京城的价值。1925年成立的故宫博物院只包括紫禁城的后宫部分,紫禁城的前朝部分已于1914年辟为“古物陈列所”(1948年并入故宫博物院),朱启钤为倡立者。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又“遇见”了先驱朱启钤。

讲座上,王军先生简要回望了“紫禁城”向博物馆转变、北京古都在近代化营建过程中,朱启钤先生所发挥的作用。继而从中国古人测量时空的“观象授时”切入,将朱启钤试图融合经学、匠学以研究营造学乃至整个文化史的高屋建瓴的学术境界,溯源至天文历法时代。

“沟通儒匠”的提出

1930年,“研究中国营造学已二十余年”的朱启钤创建了中国营造学社。“其研究方法,在他1930年发表的《中国营造学社缘起》和《社事纪要》中有明确表达。”王军说,二文明确了“沟通儒匠,浚发智巧”的研究方法,以及诸多实施计划。计划包括:一、讲求李书读法、用法,加以演绎;二、纂辑营造辞汇;三、辑录古今中外营造图谱;四、编译古今东西营造论著,及其轶闻;五、访问大木匠师、各作名工,及工部老吏,样房、算房专家。在朱启钤看来,对中国营造学之系统研究,须“一洗道器之分涂、重士轻工之固习”,“宜将李书读法用法,先事研穷,务使学者,融会贯通,再博采图籍,编成工科实用之书”。

所谓“李书”,即北宋将作监李诫于1100年编定的《营造法式》,这是一部中国古代罕见的贯通经学与匠学的建筑巨著。朱启钤于1918年在南京发现此书,即将之石印出版,后又参校诸本,于1925年刊行陶湘仿宋刻本(简称“陶本”)。“‘陶本’出版后,朱启钤赠给梁启超一部,梁启超将该书转寄正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的梁思成、林徽因,望其珍视传承,‘俾永宝之’。”王军说。

1930年中国营造学社成立后,梁思成、刘敦桢加入学社,以华北地区为重点展开大规模古建筑测绘调查,梁思成发现隋代赵县安济桥、唐代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等,进而释读《营造法式》大木作模数制度,溯源至唐辽建筑实物,指出其与西方古典建筑型范原理一致。王军评价说,此乃东西方建筑史之重大发现,并为朱启钤1925年在陶本《营造法式》序中的宏论——“五洲万国营造之方式,乃由隔阂而沟通,由沟通而混一,气运所趋,不可遏也”,写下了注脚。

王军介绍说,当时营造学社对古代建筑的研究以结构技术为先导,因“先秦西汉传记所载建筑,率重其名称方位、布署规制,鲜涉殿堂之结构”,而《营造法式》广记结构技术,在中国古代匠学著作中独树一帜,若不率先结合建筑实测释读,研求其读法、用法便无从置喙。尽管营造学社的重点在结构技术上,但学社成员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古代经学仍景仰有加。

1943年梁思成写竣《中国建筑史》,在绪论中将朱启钤之“沟通儒匠”发展为“结构技术+环境思想”,指出“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但梁思成对所著的《中国建筑史》并不满意,认为其仅“明此结构系统之源流而已”,“建筑之见于史籍者,多见于五行志及礼仪志中。记宫苑寺观亦皆详其平面布署制度,而略其立面形状及结构。均足以证明政治、宗法、风俗、礼仪、佛道、风水等中国思想精神之寄托于建筑平面之分布上者,固尤深于其他单位构成之因素也”。

“梁思成这些定义了建筑平面规划的环境思想因素,皆关涉中国古代经学的核心要义。惜由于复杂的社会原因,他未能推进对环境思想所涉及的中国古代经学之核心要义的研究。”王军说,时至今日,在中国建筑史暨营造学领域,如何“一洗道器之分涂”“沟通儒匠,浚发智巧”,仍是待解的难题。

对经学与匠学的再认识

1930年朱启钤提出“沟通儒匠”之时,普通教育废除经学已有18年,科举制度废除24年。王军介绍,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干,辛亥革命之后,蔡元培任教育总长,于1912年10月颁行《大学令》,取消了经学科,将其分入文科相关门类,且史学未被列为独立学科。

“重新认识经学、匠学,对理解朱启钤先生的‘一洗道器之分涂’‘沟通儒匠,浚发智巧’很有必要。”讲座上,王军从狭义、广义两方面界定了中国古代经学,“狭义而言,指儒家之经典著作,至宋代定为十三经;广义而言,则包含诸子百家经典著作。这些经典著作,乃中国古代学术不可动摇之根系与主干。”

“中国古代匠学,乃工匠之学。”王军认为,匠学本为经学之一部,十三经《周礼》(亦称《周官》)之《考工记》即记匠人诸作法式,这本书之后,匠学与经学逐渐分离。对此,朱启钤有这样的论断:“窃我国营造之学,肇源远在三代。”

王军进一步将中国古代营造学溯源至新石器时代:一万年前,中国所在地区独立产生了种植农业,与农业生产力密切相关的知识与思想体系,不断累积、演进,蔚为大观,深刻定义了营造制度。

他从考古学出发进行了诠释:新石器时代生产力发展有两大重要现象,一是以距今七千年的河姆渡遗址为代表,出现大规模农业剩余,其地下发现约120吨稻谷;二是以距今五千年的良渚遗址为代表,建造了大规模都邑和水利设施,其水利系统受益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筑有高坝、低坝、长堤,是人类最早最完备的水利系统之一这表明,文字诞生前,先人对时间与空间的测定和管理已达相当高的水平,且时间测定以空间测定为基础,由此形成的时空密合观念,奠定了中国古代知识与思想的基础。文字产生后,这些知识思想被载入文籍,如《周髀算经》的圆方图、方圆图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器物上可见,《淮南子・天文训》的二绳等图式在六千年前的西安半坡陶盆口沿上能见到。这些图案体现的先人时空规划能力,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符。

“测定时间和空间对于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支撑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观象授时体系,不仅独创出二十四节气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而且塑造了时间与空间密合的人文观念,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石。”王军认为,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可概括为“昼测日影,夜观星象”“惟王建国,辨方正位”,据前者通过“立表测影”,以知东西南北,进而掌握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获取一个回归年的时间长度,观测体系展现的“中”字象形对中国建筑乃至城市、村镇以中轴对称的“中”字型布局产生决定性影响;对应二十八宿的风水四象,与城市、村镇、建筑浑然一体,构成一幅幅平铺在大地的天文图,见证了中华先人规划时间的卓越能力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此种时空观对建筑制度的影响,突出体现在时间统领空间的设计,由此形成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时空法式,在紫禁城与北京城的时空规划中有着经典体现。

“农业生产关乎社稷与民生,相关知识思想早有记录需求。文字出现前,物件、色彩、数字等原始记事方式应运而生,如新石器时代建筑遗址以比例、开间、色彩表达文化意义。这类方式并未因文字诞生而消失,反而成为更稳定的体系,经匠人传习塑造出富含美学与文化的建筑形态。”王军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复杂,原本混为一气的知识与思想析为百家,以至于战国时期的庄子感伤:“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也正是基于此,朱启钤看重对《营造法式》的研究,认为该书可以“一洗道器之分涂”、“沟通儒匠”,正如他所言:“自李氏书出,吾人然后知尚有居乎两端之中,为之沟通媒介者在。”

王军表示,《营造法式》卷一、卷二为《总释》,朱启钤称其“凡建筑上之通名,群书所恒用者,荟集而诠释之,以求其正确。附总例,则以说明算术定例,及当时功限格令等”,即以名例为先导,由小学(古代文字学)、经学而入匠学。“小学是经学的基础,《营造法式》以“内四十九篇”贯通小学与经学,进而深入探究工程制度,这是经典的治学路径。由此可见,经学研究是中国建筑史及营造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他说,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虑,朱启钤于1925年创立营造学会,1930年创立中国营造学社,以《营造法式》的研究为中心,广募贤良,实地调查中国古代建筑遗存。中国建筑史研究之辉煌篇章,由此翻开。

非通全部文化史不可

“朱启钤并非《营造法式》最早的发现者。”王军介绍说,早在1905年,日本学者伊东忠太、大熊喜邦等人在奉天(今沈阳)已抄录了文溯阁存《四库全书》本《营造法式》。伊东忠太在1931年出版的《中国建筑史》一书中,对《营造法式》作这样的评价:“中国人既不置重建筑,故此类书籍甚少。余所知者,仅宋代编有营造法式,明代著有天工开物及现行之数种书籍而已。此数种书,不独解释困难,且无科学的组织,故有隔靴搔痒之憾。”他甚至断言:“研究广大之中国,不论艺术,不论历史,以日本人当之,皆较适当。”

“如此草率的断语,当属日本学人‘解释困难’而导致的误判与偏见。”王军说,这不但限制了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建筑史的深度,还对一脉相承的日本古代建筑的研究带来消极影响。相比之下,朱启钤1918年“过南京,入图书馆,浏览所及,得睹宋本营造法式一书,于是始知吾国营造名家,尚有李诫其人者,留书以谂世”,“瞥见此书,惊异宝爱。亟以付之影印,传播始渐广”。

王军介绍,至营造学社成立之时,朱启钤对《营造法式》之研究,“几经寒暑,至今所未能疏证者,犹有十之一二。然其大体,已可句读,且触类旁通,可与它书相印证者,往往而有。自得李氏此书,而启钤治营造学之趣味乃愈增,希望乃愈大,发现亦渐多”。彼时,他已能疏证《营造法式》十之八九,大体上已能句读,并触类旁通,与他书相互印证,他对《营造法式》的深入研究,为学社的学术水平提供了支撑;此外,他在研究计划中遵从由小学入经学之路径,将营造辞汇之纂辑作为先行事项,再依匠学与经学之研究体系,设法式、文献二组,延揽梁思成、刘敦桢入社执掌,开启中国建筑史研究筚路蓝缕的征程。

“在朱启钤设定的营造学研究范畴之中,建筑史研究只是一端。”王军说,他整理出版《三几图》(燕几、蝶几、匡几),是为家具之研究;又搜求、整理、出版《髹饰录》,是为漆艺之研究;又校刊《梓人遗制》,是为机械之研究;又编印《存素堂丝绣录》《丝绣笔记》《女红传征略》,是为织绣之研究。朱启钤认为,“夫所以为研求营造学者,岂徒为材木之轮奂,足以炫耀耳目而已哉!吾民族之文化进展,其一部分寄之于建筑,建筑于吾人生活最密切。自有建筑,而后有社会组织,而后有声名文物。其相辅以彰者,在在可以觇其时代。由此而文化进展之痕迹显焉”,“循此以读群书,将于古代政教风俗、社会信仰、社会组织,左右逢原,豁然贯通,无不如示诸掌。岂惟古代,数千年来之政教风俗、社会信仰、社会组织,亦奚不由此,以得其源流,以明其变迁推移之故”,“总之,研求营造学,非通全部文化史不可,而欲通文化史,非研求实之营造不可”。

王军说,朱启钤先生“非通全部文化史不可”“研求实质之营造”的召唤,为中国建筑史暨营造学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谈朱启钤“沟通儒匠”论》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证A500ETF摩根(560... 8月22日,截止午间收盘,中证A500ETF摩根(560530)涨1.19%,报1.106元,成交额...
A500ETF易方达(1593... 8月22日,截止午间收盘,A500ETF易方达(159361)涨1.28%,报1.104元,成交额1...
何小鹏斥资约2.5亿港元增持小... 每经记者|孙磊    每经编辑|裴健如 8月21日晚间,小鹏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联...
中证500ETF基金(1593... 8月22日,截止午间收盘,中证500ETF基金(159337)涨0.94%,报1.509元,成交额2...
中证A500ETF华安(159... 8月22日,截止午间收盘,中证A500ETF华安(159359)涨1.15%,报1.139元,成交额...
科创AIETF(588790)... 8月22日,截止午间收盘,科创AIETF(588790)涨4.83%,报0.760元,成交额6.98...
创业板50ETF嘉实(1593... 8月22日,截止午间收盘,创业板50ETF嘉实(159373)涨2.61%,报1.296元,成交额1...
港股异动丨航空股大幅走低 中国... 港股航空股大幅下跌,其中,中国国航跌近7%表现最弱,中国东方航空跌近5%,中国南方航空跌超3%,美兰...
电网设备ETF(159326)... 8月22日,截止午间收盘,电网设备ETF(159326)跌0.25%,报1.198元,成交额409....
红利ETF国企(530880)... 8月22日,截止午间收盘,红利ETF国企(530880)跌0.67%,报1.034元,成交额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