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辽宁日报)
转自:辽宁日报
本溪市举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暨校友经济发展大会,促进人才集聚、技术创新和项目落地。 郭韬 本报记者 许蔚冰 摄本溪市2025年春季高校毕业生双选招聘会上,本地优质企业提供1200余个岗位。 本报记者 许蔚冰 摄本报记者 许蔚冰
核心提示
本溪,这片充满生机的沃土,正以“人才强市”为关键引擎,奋力培育支撑振兴发展的繁花硕果。
将人才视为最宝贵的资源,本溪市用心构建起日益健全的人才政策体系,着力搭建支撑创新的坚实平台,大力培育扎根乡土的人才力量,更以细致入微的服务,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留住人才,全力构建“近悦远来”的全链条人才发展生态。
如今,本溪市人才引领发展的动能不断增强,集聚人才的磁场效应持续扩大,人才与城市发展的纽带日益紧密。一幅人才活力迸发、智慧涌流、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画卷正在本溪徐徐铺展。
汇聚校友力量促家乡振兴
电话铃声在沈阳格微软件的办公室响起时,董事长张桂平刚结束一场人工智能研讨会。听筒那端传来的乡音让她眼睛一亮。本溪市委人才办邀请她参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暨校友经济发展大会。这位1980年从本溪市高级中学毕业的企业家,离开家乡已有45年,却始终心系故土:“离开本溪这么多年,但家乡的发展一直牵动着我的心。”她创办的软件公司,正是培养AI与软件工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8月8日,大会在本溪市正式开幕。来自各地的院士专家、高校领导、企业家代表与校友们齐聚一堂,会场洋溢着期待与热情。张桂平作为校友代表走上讲台,她目光灼灼,望向这片熟悉的土地,向大会提出了建议:“本溪的钢铁、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基础雄厚,我们可以结合AI、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前沿技术,在质量监控、能源优化、设备预测维护等关键环节进行深度技术嵌入。”她特别强调人才的重要性,“构建本溪自己的‘产业人才闭环’,在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实训平台共建等方面深化合作。”她的发言赢得了阵阵掌声,现场气氛热烈。
会上,院士专家、高校领导、企业家代表与校友们围绕矿业经济、冶金新材料、生物医药等8个产业集群开展对接座谈,聚焦产业发展现状与瓶颈,结合自身优势,坦诚分享合作意向,细致谋划技术对接及项目落地具体安排。会后,与会人员开展实地调研,深入了解本溪资源禀赋与建设成果。通过“面对面”接触、“点对点”沟通,实地感受本溪产业脉搏,探索开展项目对接与智力合作新模式,为推动智力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深度匹配、探索长效合作模式创造了有利条件。
大会不仅搭建了情感联结的桥梁,更编织了资源共享的网络。本溪市借此在教育合作、科技研发、人才交流等领域深化务实合作,通过一流的平台项目激励人才,创新的体制机制激活人才,优质的发展环境成就人才。
事实上,此次大会正是本溪市贯彻落实辽宁省“强化人才引领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赋能产业振兴”专项行动的重要举措,通过校友经济发展大会,将高校、校友、资金、产业、城市有机融合,促进人才集聚、技术创新和项目落地。
今年,本溪市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等5项专项行动,以高质量人才工作赋能高质量发展。全市梳理省级科技创新需求49项,推进高新区化学原料药制药工艺过程安全评估平台建设,开展“带土移植”项目评选,建立科技型企业培育清单,新增雏鹰瞪羚企业6家,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4.04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人才扎根家乡的生动故事。
引凤筑巢丰盈人才“蓄水池”
8月12日清晨,宋元真推开人才公寓的窗户,晨光裹着草木清香涌进房间。公寓内书桌衣柜一应俱全,楼下步行十分钟就能到达的公交站,连同每月1300元准时到账的生活补贴,都让这位刚毕业的东北大学硕士心头生暖。这间小屋,成了她与这座工业城市故事的起点。
“市委人才办带着编制表直奔我们学校开宣讲会,现场收简历、当场面试,连宿舍钥匙都提前备好了。”这位本溪“名校优生”计划的受益者回忆道,“报到那天,除了公寓钥匙,生活补贴也准时打到卡里。这份诚意让我真切感受到,本溪真是把人才当家人。”
本溪引才的目光,同样投向家乡热土。8月13日,返乡创业青年李科正俯身查看合作社里挂满枝头的钙果。红彤彤的果实缀满枝头,“踏上家乡黑土地那一刻,我就认准了,小钙果,也要闯出大天地!”像他这样归乡筑梦的青年,正是本溪“归雁行动”的生力军。这项覆盖全市288个行政村的行动,为乡村注入活力,配套的创业补贴已精准支持了7个重点项目。
如何让青年才俊看见本溪、选择本溪?答案在于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夏秋时节,满载高校学子的车辆驶入本钢冷轧厂,全自动化的生产线令人瞩目;在药都的研发中心,精密的仪器吸引着好奇的目光。这便是“高校学子本溪行”的生动场景。
6次活动吸引了1500余名学子走进重点企业与项目,触摸本溪市发展的强劲脉搏。同步开放的实习见习岗位,为有志归乡的青年铺就了实践之路。2024年以来,已有超过6000名青年人才会聚本溪,寻求发展机遇。
人才引进来,更要精心培育、有效使用。8月14日,新晋“本溪英才”黄健在实验室专注地盯着精密仪器上跃动的数据。获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并获得最高20万元奖励,这份荣誉让他深感责任在肩:“要以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向‘新’而行,为攻克核心技术贡献智慧。”两年来,本溪在科技创新等九大领域,已遴选表彰97名像黄健这样发挥引领作用的“本溪英才”,并奖励支持7个引进高端团队的“带土移植”项目。多措并举之下,本溪人才“蓄水池”持续扩容,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精心营造拴心留人新生态
进入秋季,老边沟兰河峪林场基地的生态种植林下人参迎来收获季。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手持测量工具,在翠绿的人参田中穿梭,记录着每一株人参的生长数据。当“亩产量332.18公斤,产值12万元”的测产结果公布时,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不仅是数字的突破,更是本溪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结出的硕果,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在本溪龙宝参茸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院士联系点做出的亮眼成绩。
“当年我带着学生走遍深山找野生参种,如今本溪的山林就是最好的实验室。”朱有勇院士带领的云南农业大学创新团队,长期扎根本溪,用科技力量开创了林下有机人参种植的新生态模式,“种人参就像育人,既要尊重自然规律,又要注入科技元素。”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模式,让本溪的人参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田的蓬勃绿意,正是本溪以沃土滋养人才的具象化。本溪深知:参苗离不开沃土,人才成长更需要精心营造的生态。“智汇本溪·聚力振兴”活动就如同一条温润的溪流,悄然会聚八方才俊。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坪山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张绪穆将创新团队与心血留在这片土地:“我对本溪有着深厚的感情,把研究成果和创新团队放在本溪,支持本溪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也希望更多的优秀人才选择本溪、投身本溪、建设本溪。”他的话语中饱含深情。活动开展以来,116个创新项目在本溪找到归宿。沈阳药科大学研发的新药落地成交,1.1亿元创下本溪技术交易新高峰,为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留住人才,本溪同样下足功夫。本溪高中教师、北大毕业生谢酩宸搬进了80平方米的人才公寓,笑容满面:“生活补贴到位,公寓安排妥当,太贴心了。”像这样的“科学家花园”和人才公寓,正成为本溪留住青年才俊的温馨港湾。
类似的温暖细节在本溪还有很多:本溪市枫都文旅集团董事长姜昱记得,有位刚入职的博士在游览水洞时感叹:“原来‘本溪英才卡’不仅能免费进景区,连船票都是专人帮忙取的。”
这张小小的“本溪英才卡”,已成为高层次人才便捷生活的“金钥匙”。从就医休闲到餐饮出行,全链条服务细致周到。持卡人还可携5位亲友免费畅游本溪水洞等名胜,尽享山水之城的魅力。目前,本溪市委人才办已与6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持续拓展服务外延。
当沃土育参亦育人,便有了振兴最深厚的底气。本溪正凝聚全市之力,不断优化创新土壤,加大人才振兴的政策支持力度,打造更多能够承载人才的创业创新平台,让本溪早日成为“近悦远来”的人才热土,以优秀人才集聚助力本溪振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