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辽宁日报)
转自:辽宁日报
本报记者 李曼
“这真的是工业遗址?”眼前的景象让记者忍不住脱口而出。
想象中的锈迹斑斑全然不见!藏身于同兴镇变电村的“抗美援朝安东一次变电所旧址”(丹东220千伏变电站),呈现的竟是一派现代气息:锃亮的变压器阵列整齐划一,银灰色的输电线路在空中勾勒出利落的几何线条,与古朴的红砖黛瓦主控楼奇妙地融为一体。电流声低沉而稳定,指示灯规律闪烁——这分明是一座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变电站!
“没错,就是它!”全程参与史料整理的国网丹东供电公司党委党建部关善文,解答了记者的疑惑,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别被它‘年轻’的外表骗了。这座变电所,可是实打实穿越了80多年风雨,经历过抗美援朝的炮火!你瞧见那些铁架子没?那可是货真价实的‘老骨头’,原汁原味。我们只是不断更新设备,精心维护,让它既能守护历史,也能继续发光发热。”
历史的厚重感瞬间穿透了现代的表象。安东一次变电所旧址,始建于1940年,投运于1942年,是当时中国电压等级最高的变电所,是东北地区最早建设的220千伏变电站之一。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这座变电所成为志愿军电力生命线的核心枢纽。1950年11月8日,美军百架轰炸机将鸭绿江大桥上的“新六线”炸断,安东瞬间陷入黑暗。53名电力工人每人背负百斤设备,在炮火中匍匐抢修,七天七夜6次抢通“新六线”,又用七天七夜架起“义东线”。正是这条由血肉之躯守护的电力动脉,支撑起志愿军指挥部、军用机场等关键设施的供电,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和平年代,老站并未停止前进的脚步。站区依山而建的环站排水沟暗藏玄机,这套全国首个双层环绕阶梯式自排水系统,将阶梯式电缆沟与环形排水沟巧妙联通,如同为变电站穿上“防水铠甲”。“这是老一辈的智慧结晶,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关善文轻抚排水道的砖石说。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诞生了变压器带电油处理、变压器油带电再生、等电位带电作业服等国内首创成果。
如今,“新六线”等电力设施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安东一次变电所却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220千伏变电站也成了丹东市重要的供电枢纽。2020年,安东一次变电所与鸭绿江断桥、志愿军指挥部旧址等一道被丹东市认定为“抗美援朝战争遗址”;今年,成功入选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赓续工业薪火 电亮精神之路”电力工业遗产名录。
“我们不仅要保存老设备,更要激活红色基因。”关善文指着新修缮的史料展厅说。通过设备修缮、口述史采集、主题教育等方式,这座工业遗产正从“静态保存”走向“动态活化”利用。
如今的220千伏变电站仍在满负荷运行,依托智能巡检辅助平台实现设备状态全景监测与智能预警,有力保障了丹东地区的供电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