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在宿迁市湖滨新区井头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一个个看得见的阵地、一场场暖人心的活动、一次次实打实的服务,融入居民日常,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从街道到村落,文明实践的触角不断延伸,用温度温暖民心,用活力点亮生活,书写着基层治理的生动答卷。
文明阵地“接地气”,筑牢服务“主心骨”
“群众在哪里,阵地就建到哪里;需求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这是井头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的准则。如今,4个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被评为市级示范站,宽敞的活动室里常有欢声笑语,农家书屋里村民静静阅读,道德讲堂上榜样故事涤荡人心。
“家门口的实践站比公园还热闹!”居民葛磊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他的小孙女每周都盼着来参加活动,结束了总舍不得走。在农村,党群服务中心更是“多面手”,集党建、文化、志愿服务于一体,传统节日的民俗表演在这里上演,现代艺术展览在这里开展,让文明气息浸润乡村的每一个角落。这些阵地不仅是硬件的“标配”,更是居民精神的“栖息地”,把邻里情聚得更紧,把文明根扎得更深。
文化活动“冒热气”,点亮生活“星夜空”
夜幕降临,马窑社区广场上的文艺演出准时开场。数百名居民搬着小板凳围坐,传统歌舞、快板、萨克斯、苏北大鼓、川剧变脸轮番登场,老老少少看得津津有味。“这‘文化大餐’比看电视过瘾多了!”社区居民王大妈笑着说。
高温天挡不住运动热情。马楼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的“缤纷夏日 激情运动”篮球友谊赛上,球员们拼抢激烈,场外呐喊声此起彼伏。“不仅锻炼了身体,还认识了不少邻居,这活动得常办!”参赛居民小李说。从“夜演出”到“夜运动”,文明实践活动让乡村的夜晚热闹起来,更让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走进千家万户。
志愿服务“连民心”,织密幸福“保障网”
“家里水管漏了,能帮忙修下吗?”“孩子放假没人管,有托管活动吗?”群众的需求,在井头街道总能得到及时回应。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街道创新“点单、派单、接单”模式,志愿者通过入户走访、微信群收集诉求,再精准对接服务。
“有困难找红马甲,有时间做志愿者”成了居民的口头禅。借着“支部进小区”和“5号文明实践集中活动日”,一个个“志愿服务点”设在了居民家门口。大家围坐在一起商量事儿,志愿者帮着跑腿办事,从帮老人代缴水电费到为留守儿童辅导作业,一件件“小事”办进了群众心坎里。
如今,文明实践之花在井头街道处处绽放。“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与群众心贴心。”井头街道党工委书记刘邦超表示,“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力量是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和加速器,接下来,我们将不断创新路径探索,让文明实践在基层社会治理、重点工作推进、乡风文明涵养中持续迸发新动能。” 葛宇虹 韩言利
上一篇:英媒称乌拟千亿军购换美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