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古今水事话京华》周坤朋 王崇臣 王鹏 著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五百年前,明代才子文徵明在京师游历时,以生花妙笔勾勒出今颐和园昆明湖的前身——西湖的潋滟风光。诗中“双飞白鸟似江南”的清丽景象,将古都北京的水乡风韵展现得淋漓尽致。据《水经注》等典籍记载,京华之地确曾河汊如网、清泉竞涌。文人所绘“绿阴深处更停骖”的眷恋,恰似这座千年古都深藏的水韵记忆,在时光深处静静流淌。
多个王朝循水而兴
上古时期,孕育北京的永定河自北京西北群山穿切峡谷,裹挟着大量泥沙,与潮白河等其他四大水系一道,冲决形成了沃野千里、潜流暗涌的北京小平原。在此后的岁月中,永定河在平原上频繁泛滥、改道,遗留了众多的河湖水泊。多个王朝在此建都立业,循水而兴,这座古都的文明密码,本就镌刻在永定河携带的冲积黄土之中。
三千年前,古蓟城西郊有一片辽阔自然的湖泊(今莲花池),蓟城就是在这片湖泽旁孕育起来的。古时蓟城“四周绿野平畴,流泉萦绕,湖塘相间”。之后金代依托其完善了都城的水网格局,在辽南京旧址之上建立了“深壕环绕,里外三重”的都城,史称金中都,这也是在蓟城原址建造的最大城市。元灭金后,大都城的规划者刘秉忠在金中都东北处,选择了原永定河故道遗留的一片水泊(即今什刹海、北海和中海水域)为中心建城。四周建城墙,外挖护城河;城内水泊一分为二,北部改建成漕运码头,南部圈入皇城御苑,称太液池。围绕太液池修建宫城、隆福宫和兴圣宫。
为满足漕运和宫苑用水,元朝修建了通惠河,打通了通州至大都最后一段漕运;修建了白浮瓮山引水渠,将昌平白浮泉、西山诸泉,导引至瓮山泊,然后通过高梁河汇入积水潭,为漕运带来源源不断的水源“动力”;开凿金水河,使清澈的玉泉山水温润整个宫苑。丰沛的水资源,造就了大都城完美的水网格局,也给大都城带来了便利的交通。
明清时代,北京城的水网基本延续了元朝的格局。明朝在元朝基础上营造城池,形成层层环绕的护城河水系,城市水系更加完善。而这一完善的水系格局也为明清北京城的建造提供了条件。永乐四年营建北京宫殿,很快四面八方的物资沿着运河从全国汇集而来。东南地区的漕粮,以及南方的木材、苏州的金砖、临清的城砖等各种建材物资,通过大运河运至北京。伴随漕运而来的还有各地赶考的学子、入京为仕的官员、进京的商人和艺人,他们既将京城文化流传到全国各地,也使北京吸收各地文化元素,形成兼容并蓄、引领潮流的京味文化。
曾地上地下水源充沛
清代自康熙至乾隆,依托海淀河湖环境构筑了“三山五园”,为给西郊园林和京城漕运供水,乾隆皇帝派人考察西山水利,先后疏浚玉泉山、香山等地诸泉水,汇集到瓮山泊中;同时大规模拓挖水泊,使其向东西两侧扩展,成为西山园林供水的枢纽。乾隆皇帝引用汉武帝开凿昆明池的典故,将新疏浚的水泊命名“昆明湖”,为三山五园的兴盛奠定了基础,赋予了北京城更多“城市山林”的野逸气质。
除了密布的河网湖沼,北京的水韵特色还体现在充沛的地下水源上。地下水向上涌现形成各种泉眼,其中著名的有海淀玉泉山玉泉、昌平白浮泉、长城脚下的珍珠泉等。特别是玉泉山上泉眼众多,明清时有名称的泉眼多达三十余处,更有著名的天下第一泉——玉泉,“玉泉趵突”自乾隆朝起成为燕京八景之一。《日下旧闻考》记载:“淀,泊属,浅泉也。近畿则有方淀、三角淀、大淀、小淀、清淀、洄淀、涝淀、护淀、畴淀、延芳淀、小蓝淀、大蓝淀、得胜淀、高桥淀、金盏淀……凡九十九淀。”
早在辽代,北京东南部就有“方数百里”的水泊“延芳淀”,水中野鸭天鹅群集,菱芡丛生,辽主每至春日都会率后妃、文武百官前来游猎。《辽史·地理志》载:“延芳淀方数百里,春时鹅鹜所聚,夏秋多菱芡。国主春猎,卫士皆衣墨绿,各持连鎚、鹰食、刺鹅锥……”(编者注:鎚为锤的异体字,连鎚即流星锤)辽、金、元时期的帝王都曾在延芳淀建有行宫。直到清后期,延芳淀才消失。京城南部有南海子,元代时南海子称“下马飞放泊”,其水面广阔,“环周一百六十里”,是王公贵族游猎之地。明清时,水草丰盛的南海子被圈入皇家御苑,供皇帝、王公们行猎之用。
治理河湖再现水韵
丰富的水资源还体现在北京众多地名上。如朝阳区东北的金盏乡,“金盏”就是一个湖泊的名字。清初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金盏儿淀,(通)州北二十五里,广袤三顷,水上有花如金盏,因名。”今天的海淀区也是因为历史上遍布湖泊沼泽而得名。清代依据海淀上风上水多湿地的特点,在海淀营造了“三山五园”,这些园林湖泊浩渺,山水衬映,使得海淀地区俨然一派江南水乡的山水景色。除此之外,北京还有众多以河沟命名的地方,如北河沿、南河沿、二里沟、三里河等,古时北京有着众多的河道沟渠。
至于近代,北京水环境发生了较大转变,城市内外诸多河流面临断流窘境,流淌了几十万年的永定河一度干涸,“干旱”“水资源短缺”成为北京挥之不去的困境。近年来,随着政府加大对水生态的治理和恢复,北京的水环境正在逐步改善,昔日断流的永定河全线通水,前门三里河等越来越多的河湖得以恢复,为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增添了更多生机与活力。
北京建筑大学水文化团队在2016年开始进行北京水文化遗产调研工作,相关成果通过“北京水文化”公众号展示。为让更多人认识北京曾经优美的水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团队将微信公众号精品文章结集出版,始有本书面世,希望通过北京水文化、水利史的故事化呈现,为大家开启一扇了解“古都水韵”的窗口,体悟今日北京水生态文明之弥足珍贵。
(作者分别为北京建筑大学教授、讲师)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王崇臣 周坤朋
上一篇:好久没听到孙颖莎这声Hai了
下一篇:刚刚,谷爱凌传来喜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