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咸阳发布
城市“烟火气”足 消费“热辣滚烫”
——咸阳市消费市场运行观察
8月骄阳似火,咸阳消费市场“热度”可与酷暑“比肩”。
从熙熙攘攘的老糖酒文创街区(以下简称老糖酒),到人气爆棚的各大商超;从“一座难求”的湖畔咖啡,到业态丰富的福园巷子……上半年,咸阳强力推进促消费、以旧换新、业态培育等八个方面政策落地见效,不断创新消费场景、推动业态融合,市民游客的消费热情依旧“热辣滚烫”,全市消费市场呈现火热态势。
1至6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排名全省第4位。限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2.3%,排名全省第4位。
消费市场活力足
7月31日,夜幕降临、漫步街头,“80年代”风格的老糖酒,灯光渐次亮起,吸引不少市民目光,一同感受城市魅力。
街区两旁,大大泡泡糖、大白兔奶糖等巨幅画报依次呈现,“咸阳站第一月台”显露岁月痕迹。舞台上“80年代秀”正酣,霹雳舞青年戴蛤蟆镜、穿喇叭裤现场炫技,商贩蹬着自行车驮着“老冰棍”吆喝售卖……瞬间把人拽回“80年代”,市民游客围观拍照,现场热闹非凡。
循着人群,记者看到袁山山重庆火锅店门前排起长队,遂进店一观。
空调开得凉爽,后厨明厨明灶,员工操作井然有序,看得见的现炒锅底红油鲜亮,现切现洗的肉菜整齐摆盘,现做小吃冒着热气……
60张餐桌被顾客围满,毛肚在锅里起伏,爽辣刺激的火锅、酸甜可口的柠檬茶,搅动着食客的嗅觉和味蕾,让人竖起大拇指。“火锅非常好吃,环境也不错,最重要的是干净卫生看得见,我已经分享给家人朋友啦!”市民刘嘉华说。
店长黄江花忙得不可开交:“周末周内人都很多,日营业额在5万元左右,我们秦都店也在准备,争取让更多群众品尝到地道重庆火锅。”
老糖酒文创街区一角。咸阳融媒全媒体记者 第五雪 摄与袁山山重庆火锅一墙之隔的民谣集酒吧也是“一座难求”。“开业两个月来,几乎每天爆满,周末需要排队进场。”负责人杨勇难掩喜悦,现在驻场表演是民谣歌曲,21时后会有流行歌曲和摇滚歌曲演唱以及游戏互动等环节。此外还提供烧烤美食,让顾客体验更好。
夜间经济成为拉动消费的强力引擎。“我们打造集文创艺术、市井美食、休闲轻食、运动培训于一体的文创体验街区,商铺100余间,入驻率超90%,年营业额超1.5亿元、带动就业500人以上。”老糖酒负责人祝林介绍。
优化消费场景、聚集线下人气、丰富消费者选择,消费需求不断释放。今年以来,全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四大行业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以旧换新、汽车、家电家居、电动自行车、餐饮、老字号、夜间经济、成品油等12个方面主题消费市场供需两旺、后劲十足。
活动丰富消费动能强劲。紧扣“元旦”“春节”“五一”等重大节庆,全面启动2025提振消费系列活动,市县协同构建“节庆+主题”促销矩阵,营造浓厚消费氛围,持续激发消费市场活力。上半年,举办岁末年初消费季、新春年货购物节、网上年货节等促消费活动40余场次。
拓展消费增长空间。突出消费场景创新、业态融合、数字赋能,引导各商圈、街区拓展VR体验、“云购物”等体验式场景,推动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应用到消费领域,不断培育服务消费新热点。打造多样化服务供给,引导特色街区以及景区景点推出古城夜游、文艺演艺、餐饮音乐会等沉浸式体验活动,督促企业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加服务领域高质量供给,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行业消费信心强
4月19日,位于人民中路的苏宁易购(团结路店)家电区“享政府以旧换新补贴20%”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综合服务中心人气爆棚3名收银员手指在键盘飞舞,POS机、扫码枪轮番上阵,小票打印机开足马力……消费市场“热气腾腾”,一片繁荣景象。
“充分调动顾客积极性,政府也很给力,一季度补贴款已给付到位,我们一季度销售额增长15%,其中25天店面还在升级装修,国补政策在促进家电更新、拉动消费方面成效显著。”店长李育芝说。
消费场景丰富人气火热,消费释放规模持续扩大。截至6月11日,全市各领域以旧换新发生交易28万笔,申请补贴资金2.5亿元,带动消费16.6亿元,加力扩围以旧换新,政策红利效能进一步释放。
咸阳融媒全媒体记者 李晶晶 摄
以旧换新持续释放政策红利效能。聚焦汽车、家电、家具、服装、电子数码五大领域,制定“一行业一方案”细则,提升操作流程便利性,让消费者享受更便捷的换新服务。政策宣传体系立体化,线上通过门户网站、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等渠道宣传解读政策,线下组织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培训会,深入社区、商场、广场等,进一步扩大政策覆盖面、提高知晓率。
精准投放消费券提振行业信心。实施“行业定向+梯度投放”策略,围绕百货、商超、加油、住宿四大领域,争取省级专项资金,市县两级累计投放消费券2000余万元,带动交易2.1亿元。强化政企协作,引导商贸企业开展餐饮满减、会员专享折扣、积分加倍等多种打折让利活动,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促销合力。鼓励和引导商贸流通企业丰富消费场景,提升消费体验,大型商超创新推出“消费券+会员日”叠加模式,成品油销售企业按季度推出加油满减、错峰加油优惠等促销措施。
消费场景更多元
咖啡,这一曾经的“舶来品”,如今在我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变成炙手可热的饮品。
8月1日,渭滨公园Park.w咖啡店里,话梅气泡美式清爽消暑、抹茶冰椰层次丰富、手冲咖啡醇厚浓香……订单不断,咖啡师现磨现调,饮品清爽解暑,“咖啡+公园”显示出市民游客夏日生活的松弛感,更带来“热”力无限的夏日经济。
渭滨公园Park.w咖啡店一角。咸阳融媒全媒体记者 第五雪 摄
“店名里的‘w’就是渭滨公园,为满足大家多元化需求,我们坚持不做‘预制菜’,精心挑选食材,严把产品质量,不断推陈出新做好一杯咖啡,希望吸引更多朋友来公园喝咖啡。”店长常宽说。
一杯咖啡丰富人们的社交与休闲时光,正氤氲出新业态的发展“密码”——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就是澎湃的增长动能。
文商体融合发展,多元消费场景“上新”。我市加快改造提升咸阳老街、福园巷子、袁家村等特色商业街区,嵌入文创、剧场等“吃住行游购娱”多元消费场景。充分挖掘“千年帝都”的文化内涵,借助丝路美食节等平台,唱响“山南水北 咸阳很美”主题品牌,文旅部门创新发布10条精品线路引客入咸。借助体育赛事、演唱会等时机,推动红色消费、乡村休闲消费、银发消费、康养消费、美食探秘消费等新业态融合发展,精准拓展客源市场。
品牌示范培育,厚植消费文化底蕴。打造“老字号”品牌消费示范矩阵,构建“老字号+非遗+名吃”融合发展模式,培育认定3个中华老字号、18个省级老字号、56个市级老字号。挖掘保护传承“非遗”文化,全市4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0个项目被列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4项被纳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构建多元化商业IP品牌,深挖咸阳美食文化,评选认定191种咸阳名吃,构建咸阳美食文化聚点,全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商业IP,擦亮“国际面食之都”金字招牌。
消费体验更优质
7月31日,漫步在福园巷子,陈学正酸梅汤消暑解腻,火塘民谣酒吧调旋律悠扬,解腻乾州酸汤面酸爽可口,刚炸好的贵妃麻花油香酥脆……美食荟萃勾动食客味蕾,让人更爱这座城市。
陈学正酸梅汤摊位前,真材实料的代用茶包、速溶冲泡酸梅粉……饮品令人目不暇接。市民刘女士点了杯水果鲜熬酸梅汤,店长丁思含边制作装杯边说:“周内日营业额700元左右,周末在2000元左右。”
在火塘民谣酒吧里,负责人杨奥深正在准备当晚歌单,他告诉记者,酒吧现在开始“早茶晚酒模式”,用茯茶“围炉煮茶”,歌手也正准备给福园巷子写首歌。
福园巷子里的烟火气。咸阳融媒全媒体记者 王晓田 摄
福园巷子的魅力不止于美食。不久前,福园巷子被认定为首批“陕西省商旅名街”,打卡墙、民谣音乐、猫咖等消费场景巧妙融合,成了游客来咸的必打卡点之一。
“常态化民谣演唱,在节假日还会有特色演出,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福园巷子负责人史瑞轩说。
基础设施完善,消费体验提升。引导商贸企业依托区域客流聚集区,调整丰富业态、提升改造设施,高标准打造集特色商业、餐饮美食、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商业街区,推动形成百姓生活型或旅游打卡型夜间经济集聚区和城市会客厅,咸阳老街、福园巷子、老糖酒等街区已初具规模效应。完善升级县域商业体系,加快补齐农村商业设施短板,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积极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县域商业体系,推动礼泉、永寿成功入选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县。
强化激励机制,助力企业健康发展。分级建立重点商贸和外贸企业“一对一”联系帮扶机制,组成15个工作组赴各县市区开展督导帮扶,与全市100家重点商贸企业建立“一对一”联系,协调解决难点堵点问题,助力重点商贸企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和引领作用,争取省级重点批发业奖励激励资金255万元,对去年促消费成效显著的县市区、消费增长突出的限上企业及新纳统企业实施专项奖励,助力企业发展。构建多元协同工作格局,围绕提振消费51条措施,建立任务推进清单,分季度建立完善部门工作台账,构建“市县联动、部门协同、政企协作”多元工作格局,为打好提振消费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和制度支撑。
夜间餐饮“人从众”,消费市场“热气腾腾”,解暑咖啡炙手可热,“早茶晚酒”引客来咸……消费市场红红火火,市场经济勃勃生机,全市经济持续向好、人民幸福满怀,这就是“热辣滚烫”的咸阳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