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冉黎黎 北京报道
8月17日下午,跟随主题曲《光年》的旋律,26个机器人冠军集体站在舞台中间向观众席挥手致意,2025年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落下帷幕。为期三天的赛事期间,各种亮点片段接连出圈:自由搏击决赛后机器人“碰瓷”躺倒、1500米赛跑中机器人“撞人逃逸”......人形机器人状况百出,摔倒、撞人已经不是罕见场面,与此同时,多个人形机器人世界纪录在这里诞生,广受关注的宇树科技在田径比赛中连续夺魁,在百米障碍赛中把“头”摔掉的天工随后斩获百米冠军,这场发挥人形机器人极限的比赛,正见证人形机器人如何跌跌撞撞地奔向未来。
魔法原子研发副总裁陈春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人都会摔倒,更别说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的机器人。重要的是机器人摔倒后能否自主运动起来或恢复后继续跑。只有在摔倒中,大家才能看到机器人一年比一年进步。”
光谷东智副总经理楼凯齐的想法是“感同身受”。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机器人是比较精密的设备,即使在比赛前一刻都认为做了相对充分的准备,但现场仍可能出现突发状况。”楼凯齐表示,“机器人行业或技术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不能奢望机器人从一开始就是全能全知的。它就像小孩一样,会不断成长、进步、学习更多技能。”
现在,第一次比赛已经闭幕,而下一次比赛也已经官宣,第二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于2026年8月在北京举办。还未到来的下一次运动会已经让人形机器人企业盈满期待。当记者问及陈春玉明年魔法原子是否还会参加运动会时,他表示,“肯定会,而且不会像今年这样小规模参加。”
8月17日,2025年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闭幕。(冉黎黎/图)见证当下的极限
8月17日下午,“百米大战”发令枪声响起,来自天骁、天工、灵翌科技、高羿科技队伍的机器人疾驰而出,各位选手全力冲线,引得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场馆内的观众欢呼迭起。热烈的氛围里,这场为期3天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也进入尾声。
最终的激烈角逐后,各个项目的冠军便全部浮现。来自五大洲的16个国家280支队伍在竞技赛、表演赛、场景赛、外围赛共26个赛项中展开了487场比拼,产生了26枚金牌。
回到比赛伊始,8月15日,宇树科技旗下灵翌科技在1500米长跑决赛中拿到冠军,摘得大会首枚金牌,同时创下6分34秒的世界记录。
摘得首金之后,宇树科技在4x100米比赛中再度夺魁,宇树科技旗下高羿科技则拿下100米障碍赛和400米的冠军,万众瞩目的宇树科技机器人最终包揽以上4枚金牌。
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金牌得主“天工”在运动会中同样表现亮眼。根据大会发布的“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完整比赛结果”,天工在百米大战中以21.50秒的成绩取得桂冠,成为首个人形机器人“百米飞人”。
人形机器人参加田径赛。(冉黎黎/图)人形机器人竞赛的多个世界纪录也在这里诞生。来自星动纪元的机器人以酷似“超级玛丽跳”的跳姿跳至95.641cm高度,斩获该项目桂冠,同时创造世界纪录。
发挥现阶段人形机器人的极限,也是许多队伍参赛的原因之一。“这次运动会相当于是一个试金石,能发挥不同种类、不同构型机器人的能力。”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简称“通研院”)具身机器人中心执行主任黄思远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我们目前有一些比较好的技术,希望以这次运动会为桥梁进行展示。”据了解,通研院BIGAI-Unitree战队荣获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单机舞蹈比赛冠军。
值得注意的是,4个月前,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京开跑,全国范围内,多个有关机器人的活动正在广泛开展,相比之下,此次运动会将带来哪些不同的意义?
黄思远认为,主要在于“多维”。“这次运动会设置了竞技赛、表演赛、场景赛、外围赛,能拉近机器人与大家的距离,能让大家从多个维度看到现代机器人的进展,相当于是一个多维的全方位展示平台,同时也是对业界和研究界人士的考验。”黄思远表示,“比赛要求机器人有很强的稳定性和主动性,不能失误,这也是一个筛选过程,能把真正技术好、有亮点的企业团队筛选出来。”
陈春玉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人形机器人的定位是进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工业应用等,这就需要从不同方向去探索,这次比赛设计就涉及了很多指标、赛项,能够从各个方向促进这个领域的发展。”陈春玉表示,“通过比赛,能看到各家的长处,也能暴露出自己的短板”。
“摔倒”与“遥控”
这场运动会不仅仅是严肃的比赛,期间,各种有料、有趣的片段接连出圈:宇树科技机器人超快速通过百米障碍、自由搏击决赛后机器人“碰瓷”躺倒、1500米赛跑中机器人“撞人逃逸”......
状况百出的笑料从8月14日的开幕式就已经开始产生,彼时,观众们还在夹缝中寻找或宕机或摔倒的机器人,而在后续3天的竞赛中,机器人摔倒的场面已不罕见,现场大屏上还会回放机器人摔倒的画面进行“反复处刑”。在这场运动会上,机器人的“摔倒”并非禁忌词。
那么,机器人的“摔倒”重要吗?重要。无论对台下的观众还是台上的参赛者而言,答案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台下的观众更多地将之视为结果,而台上的参赛者更多地将之视为过程。
据了解,人形机器人由大脑、小脑、本体构成。大脑的功能在于抽象的感知决策,小脑在于运动控制,本体则是机器人硬件。陈春玉指出,比赛会把机器人的极限拉满,挑战算法和硬件的极限,这个过程中摔倒很常见,这意味着还需要不断迭代研究,让机器人更稳定,“我们后面的重点是在机器人摔倒后不让它出现损伤,保持本体完整性”。
在看到其他队伍机器人摔倒时,光谷东智副总经理楼凯齐的想法是“感同身受”。运动会群体舞蹈赛中,光谷东智携手北京舞蹈学院推出大型人机共舞节目《秦俑魂》,并最终以92.54分斩获冠军。楼凯齐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节目的顺利呈现背后,队伍提前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应急准备。
这场持续3天的运动会,也将部分人形机器人以遥控方式参赛的情况摆到了公众面前,争议随之而来。“人形机器人与遥控双足玩具有什么区别”等质疑活跃在各大社交平台。
据陈春玉介绍,跳高比赛中,魔法原子的机器人便是以遥控方式参赛,并获得跳高项目季军。对于这些质疑,陈春玉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最急需发展的部分,是让机器人本体能力满足更多自主性要求。“这次运动会主要展示的是机器人的运动能力,不管是100米、1500米、障碍赛、足球赛等,都侧重于促进机器人硬件和本体能力快速发展,只有本体做好,自主才有发挥空间”。
而黄思远提到,通研院BIGAI-Unitree战队参加单机舞蹈比赛并非通过遥控方式,机器人是否遥控参赛可能与应用场景有关。“不同任务对技术难度要求不同,体现形式也不同。比如场景赛中,如果场景复杂,物体高度不同,机器人需要灵活旋转身体、识别难识别的物体,可能需要遥控与自主操作混合的技术。”
“我们并没有否认现在需要遥控器来达到某种效果,同时也有信心有朝一日它能摆脱遥控器。摆脱遥控器的那一刻,就是它能得到更多公众认可、真正自主完成任务的时候,大家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只是需要时间。”黄思远表示。
尽可能的公平
人形机器人的技术与产业发展均在探索当中,同样在探索中的,还有这场运动会。
作为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一方面,充满好奇的观众从四面八方奔赴而来,比赛期间,国家速滑馆里的每个角落都回响着掌声与喝彩,另一方面,关于比赛规则的迷雾萦绕在观众眼前。
“公平吗?”在比赛现场,记者听到这样的问句。
从田径比赛来看,赛场上,既有身形接近成年人的宇树科技“黑皮体育生”,也有身高只到成年人膝盖的“小短腿”机器人,上演“最萌身高差”的机器人进行了同场竞技。另外,进入百米决赛的4名机器人中,2名机器人为自主参赛,2名为操控参赛。
人形机器人的多样性对规则形成考验。“这是第一次比赛,无论是裁判还是经验方面都不丰富,我们借鉴了人类比赛积累的经验,应用到机器人比赛中。”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田径赛事总管陈斌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但机器人比赛有很多特点,在这个过程中,裁判能做的就是根据现在的科技水平,搭建相关规则和尺度,尽可能保持公平。”
将相关情况纳入考虑后,一些比赛的实际结果与现场观众看到的结果的不一致。8月15日,在一场田径比赛结束后,有观众注意到,现场屏幕上显示的名次与机器人的冲线先后顺序不同。现场工作人员很快在广播中解释:“有工作人员遥控陪同的机器人和没有工作人员陪同的全自主机器人成绩计算方式有所不同,全自主机器人的比赛时间会乘以0.8。”
比赛期间,工作人员反复解释,这一阐释持续到了8月17日的百米决赛。决赛中,宇树旗下灵翌科技、高羿科技均先于天工冲线,但最终天工夺得百米冠军。
“从实际跑动来看,遥控机器人的速度可能更快一些,但乘上系数后,全自主机器人的成绩可能反而更好。因为全自主操控相对更难,算法要求更高,这也是鼓励更多地以全自主方式参加项目。”陈斌表示,“相对来说,无论是遥控还是自主,都有一定难度。随着后面不断进步,规则可能也会做相应修改,毕竟这是第一次比赛。”
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进化,企业对自身产品的发展也充满信心。陈春玉称,明年会全面和同行在各个领域竞争。“今年我们品类少,明年国内产品线会更丰富,大部分项目应该都能参加。”
楼凯齐也表示,随着机器人发展,技术进步非常快。只是有些观众认为机器人当前能力没有达到预期,但这恰恰是一种鼓励。“去年之前,机器人还比较小众,但从去年年底开始,机器人越来越多地进入大众视野,我们听到了更多呼声,也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