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策略优基基)
上周,7月的经济数据全部出炉,周四市场调整了一天之后,又头也不回的冲了上去,今天沪指已经站上了3700,成交额直接冲到2.7万亿。在上周四之前,和同事们聊天,问起如果调整了是否加仓的问题,大家纷纷表示一定珍惜,然而回调的机会更加短暂了,整体偏弱的经济数据完全不影响市场的热情,越是想等回调,越是迟迟等不来。
火热的市场背后是哪些资金在推动?
一方面是险资等中长期资金,这部分资金从去年以来就在不断增加对权益市场的配置,背后的逻辑是利率不断下行环境下,权益资产更具有配置性价比,虽然市场涨上来,但比起低利率的债券依旧有优势,所以这部分资金仍在稳步增加配置。
另一股力量与居民资金有关,只是这一次的居民加仓行为似乎有些割裂。对于身在市场中的人来说,已经感受到交易的热情,私募备案速度快,机构开户数也在显著增加,周六参加投资者活动,交流下来感觉高净值客户们基本上都已经有了仓位,或多或少而已,现在更多是在考虑怎么平衡或者调仓的问题。
而但从传统的居民加仓途径看,股票账户新增开户还不多,散户交易参与度也还没超过去年924时的比例;从公募基金数据看,主动偏股型基金的发行量、净申购量也都还处于较低位置。也就是说更为普遍的市场场外基金新增发行等数据,都还不高。
对于这一轮的市场上涨,大家都统一总结到了“资产荒+资金旺”这个因素,只是从不同主体的行为来看,大家对于“资产荒”和“资金旺”的反应节奏有很大不同。
一个猜测是:
险资的过去传统配置里面债券多,手上资金也积累的多,但因为负债期限更长,所以较早就明确的转换了配置思路,然后不紧不慢稳步增配。
高净值人群由于投资需求明确,所以在感受到“资产荒”之后也逐步转换了思路,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赚钱效应,存量的资金也容易加快流入。在过去几年高净值人群也多少学习到了量化的模型优势、主观的差异性配置、配置的重要性,所以更多选择了通过产品参与市场,而非自己上手操作。
而散户群体更多是在看到大涨之后才愿意相信,之前对于“资产荒”的感受并不深,(可能手上资金也不算旺),加上三年多的弱市中很多还被套着,所以动起来更慢。
除了以上几个类型的主体之外,外资作为一股大的配置力量,对于中国市场的配置也还是有所欠缺的。目前外资主动配置中资股比例依旧较低,相较基准低配超1%,且后续大幅流出的可能性相对有限,因此这也是潜在会带来“惊喜”的资金来源。
认知总是会有先后,也正是因为存在分歧,当前市场依旧有增量资金的空间。
上一篇:助力新能源皮卡“开进”全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