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伏见闻)
美国国税局上周五发布新规,对风能和太阳能项目申请联邦税收抵免实施更严格的限制。这一系列调整作为特朗普《大而美法案》的重要内容,不仅抬高了行业准入门槛,更可能给美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政策收紧:从 "宽进" 到 "严管" 的转变
根据新规,2027年12月31日后投产的光伏和风电项目将不再享受清洁电力投资抵免,仅对法案通过后12个月内开工的项目保留豁免条款——即便这些项目未在规定时间内发电,仍可获得补贴。
更关键的变化在于对 "在建项目" 定义的重塑:此前开发商只需投入项目总成本的5%(即 "5%安全港" 规则)即可锁定在建状态,而新规要求必须实际启动 "具有重大性质的实体工程",并维持 "持续的建设计划"。这意味着仅靠资金投入 "占坑" 的模式成为历史,项目推进节奏将受到更严格监管。
另外,这些规则适用于2025年9月2日后开工的项目,其出台源于此前总统发布的行政命令——该命令已要求内政部取消风光项目的通行权和容量费折扣,限制安全港条款的使用,此次新规是政策收紧的进一步落地。
行业震动:从成本到信心的连锁冲击
对依赖税收抵免降低成本的可再生能源行业而言,新规堪称 "精准打击"。数据显示,过去十年税收抵免可为风光项目节省20%-30%的投资成本,是吸引资本的核心动力。如今政策收紧将直接引发多重连锁反应:
中小开发商承压
小型企业资金实力有限,难以快速启动实体工程,可能在竞争中被淘汰,加速行业整合。
项目周期拉长
合规要求升级和审批流程复杂化,可能拖延项目落地节奏,拖累可再生能源装机增长。
投资转向风险
财政激励缩水后,风光项目对资本的吸引力下降,资金可能流向政策更友好的能源领域或地区。
美国清洁能源协会(ACP)首席执行官直言,财政部加速取消税收抵免的做法 "损害了能源电网完整性和立法进程严肃性"。他强调,国会原本在法案中明确给予企业一年过渡期,目的是在保障电力供应的同时维持低价,而新规显然偏离了这一初衷。
长远影响:与全球转型趋势的反差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政策收紧可能让美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陷入被动。环境专家指出,若风光项目增速放缓,美国的减排目标将更难实现,与全球低碳化趋势形成反差。同时,投资不足还可能抑制风光技术的研发创新,削弱美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长期竞争力。
目前,行业已开始酝酿反击——多家协会正联合开展游说,呼吁政府重新评估政策影响。但短期内,市场观望情绪可能加剧,风光项目投资增速或出现明显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