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加楠
千亿券商国联民生证券,近期迎来了新一波高管任命。
8月8日晚间,国联民生证券发布公告,新一届核心领导班子正式亮相。公司现任党委书记顾伟正式出任董事长,葛小波担任总裁。
今年2月14日,国联民生证券首次公开亮相,标志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以及新“国九条”和“并购六条”出台后的首单券商行业市场化并购案例成功落地,随后各项业务及人员的实质性整合有序推进。国联民生证券曾于6月6日一次性任命5名高管,此番迎来高管团队的第二次调整,明确了董事长、总裁等关键岗位人员。
据相关人士透露,此次高管团队调整后,国联民生证券全部高管团队已正式确定,标志着国联民生证券整合进入了新阶段。
01
党委书记、董事长“一肩挑”
作为“国联+民生”整合事项的核心操刀者,顾伟出任董事长本就在行业预期之中,业界并未感到意外。
公开信息显示,顾伟出生于1975年,江苏无锡人,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管理信息系统专业,获南京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
顾伟有丰富的工作履历,曾在政府多部门工作。历任无锡市财贸信息中心科员,无锡市财贸办公室秘书处副处长,无锡市政府办公室综合一处副处长,行政处处长,无锡市南长区政府、梁溪区政府副区长,无锡市行政审批局局长、党组书记,无锡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等职务。
特别是2020-2023年担任无锡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期间,他积极推动无锡“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典范城市”建设。在其任期内,一方面完善股权投资生态体系,尤其在私募股权基金领域,2021年和2022年,无锡曾连续两年募资总额和增速全国第一;另一方面,深化企业上市培育、扩大资本市场优势,无锡境内外累计上市公司突破200家。此外,创新政策试点、吸引跨境资本,推动无锡成为江苏省首个覆盖全域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城市。
2023年12月,顾伟完成职业生涯的重要跨越,任国联集团总裁,实现了从政府干部到企业管理者的转变。成立于1999年5月的国联集团,前身为设立于1992年的无锡市国有资产投资开发总公司,是无锡市政府出资设立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和授权经营试点企业,注册资本86.89亿元。经过20余年发展,国联集团目前基本形成了金融服务、实业经营和投资运作三大领域。2024年,集团完成营业收入265.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42.5亿元。截至2024年末,集团总资产2221亿元,净资产597亿元。
国联集团是曾经的国联证券的第一大股东,也是国联民生证券合并后的控股股东。2024年3月,在国联证券收购民生证券紧锣密鼓推进之际,顾伟被选举为民生证券董事长;同年7月,顾伟再获任命为国联证券党委书记,正式操盘“国联+民生”的整合事宜。
从无锡地方金融监管局的主官到国联集团总裁,再到民生证券董事长、原国联证券党委书记,顾伟的职业轨迹跨越政府与市场、覆盖地方国企与金融证券行业,多元履历也让其拥有了多维度的经验与能力积淀。
在无锡主政金融期间,他深度参与无锡地方金融改革与产融结合实践,对于地方产业发展、金融赋能实体经济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其监管视角亦能精准把握合规红线与政策窗口。转战国联集团后,通过统筹集团内部各业务板块资源,又积累了国企运营管理经验。而作为推动国联民生顺利整合的关键人物,他对两家券商的业务特点、团队特质和企业文化也都有着深入了解。这些积淀,为其如今“一肩挑”国联民生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奠定了基础。
有分析人士指出,顾伟掌舵国联民生,背后也可以看出无锡市对国联民生证券的高度重视。一方面,从国资管理与战略导向层面,能强化国资对重大决策的把控,保障经营决策符合地方战略与产业发展需求,也为国联民生进一步依托无锡资源实现快速发展赋能,实现投行与区域经济的深度耦合。另一方面,在机构整合实施层面,该安排有利于统筹推进两家券商在组织架构、业务体系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平衡双方各方面的差异,提升资源整合效率。
02
平衡的搭配
此次高管任命,除明确了董事长、总裁人选外,另聘任熊雷鸣担任执行副总裁,聘任郑亮、胡又文担任副总裁。通过两次人员调整,国联民生证券新一届核心领导班子正式确立,共有16人,即顾伟担任董事长、葛小波担任总裁,汪锦岭、熊雷鸣为执行副总裁,另有江志强、郑亮、王卫、尹磊、李钦、任凯锋、徐春、胡又文、杨海、王捷、戴洁春、吴哲锐等高级管理人员。马群星因工作调整不再担任公司副总裁。
这样的高管团队组成,也反映了国联民生证券在复杂整合中实现双重平衡的务实考量。其一,作为无锡国资推动的券商市场化并购,此次合并本质是地方综合性国企收购民营券商,需要平衡国资主导性与市场化灵活性。其二,两家不同企业并购整合,还需平衡经营理念、组织架构、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对于前者,高管团队采用了“国资掌门人+业务型总裁”“国有企业领导人+职业经理人”的搭配模式。
一方面是“国资掌门人+业务型总裁”的合理搭配。此次公告称,葛小波因工作调整原因,提请辞去公司董事长、董事会风险控制委员会主任委员、董事会战略与ESG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仍继续担任公司执行董事、总裁、董事会风险控制委员会委员、董事会战略与ESG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葛小波于2019年从中信离任后加盟原国联证券,任公司总裁后快速构建核心团队,成功扭转国联证券当时业绩下滑与A股IPO停滞局面,推动国联证券实现A股上市并迎来业绩拐点。在其主导下,公司相继完成增资扩股、收购国联基金、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设立资管子公司等一系列战略举措,开启了全面转型升级的新阶段。2022年以来,因国联证券原董事长调任无锡市其他市属国有企业,葛小波兼任董事长及总裁,期间,国联证券实现了快速发展。之后,便迎来了历史性的整合节点。此次调整后,担任国联民生总裁的葛小波,将进一步发挥其丰富的专业能力,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业务拓展和内部运营管理。
相关分析人士指出,“顾葛配”是国资与市场的有效结合。顾伟代表国资方向战略把控,葛小波专注业务层面发展,其二人有望实现国资赋能与业务领航发展的有机配合,为国联民生后续各项业务整合发展打下战略基础。而事实上,从此前国联与民生的顺利整合来看,顾伟与葛小波的配合已颇具默契。
另一方面,是“国有企业领导人+职业经理人”的有机搭配。虽背靠国资,但国联集团一直走在市场化改革前列,尤其是在人才选用上极具市场化思维,集团按照“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的原则,通过由点扩面的形式在其金融子企业及科技型子企业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近年来,更是积极稳妥推进市属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合理提高经理层中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比例。
2019年,葛小波、汪锦岭等人就是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加入国联证券,推动了国联证券的大发展。此次确定的高管团队,依然是“国有企业领导人+职业经理人”的有机组成。这一模式在新团队中延续,有望激发新活力。
事实上,这也契合国联集团收购民生证券股权时的承诺与规划——下阶段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国证监会批复要求,稳妥有序推进民生证券与国联证券的整合,始终坚持市场化机制和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国有股东资源优势、民生证券业务特色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实现“1+1>2”目标。
而这样的人才布局,也为国资主导的券商并购重组提供了新的方案与路径借鉴:通过分层、均衡的人员搭配,在保持国资控制力的前提下,以市场化机制激活创新动能,国资掌舵、市场划桨,既满足国家与地区战略目标以及国有资本规范管理的要求,又保持证券行业必需的市场化运作效率。
此外,高管团队亦体现了“国联+民生”的均衡搭配。此次高管任命后,16人的高管团队中,有近半数来自民生证券,其中民生证券党委书记、执行委员会主席汪锦岭,总裁熊雷鸣分别担任国联民生执行副总裁。从券商整合期间最重要的人员稳定上来看,这一安排巧妙平衡,基本符合双方合并前各自的体量、不偏不倚,实现了资源与话语权的平衡,这有利于双方核心团队的稳定和文化融合,并为下一步双方团队的人员和业务的深度整合筑牢基础。
回顾6月份及此次的高管任命调整,也体现了“阶段推进+强强联合”的特点。一方面,业务及人员整合采取阶段推进、分步实施,这无疑是最稳妥的方式,,每一步都为后续研究、财富、资管等各业务条线的顺利整合落地做铺垫;另一方面,从业务发展上来看,双方各自优势业务的领军人物均位列高管,更有利于发挥“1+1>2”的协同整合成效。
比如此次三位新晋高管,全部来自民生证券。熊雷鸣是民生证券的“老将”,曾担任总裁一职;郑亮在合规与风控领域具备丰富经验;胡又文是新财富白金分析师,在其带领下,民生证券的分仓佣金一度进入行业前十。
03
“1+1>2”的协同效应
2024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支持头部机构通过并购重组、组织创新等方式做优做强”,证监会同步发布《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要求“到2035年形成2至3家具备国际竞争力与市场引领力的投资银行”。
今年以来,券商行业的并购重组浪潮持续升温,整合节奏显著加快。在业内人士看来,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有利于提升券商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同时也推动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在这一行业变革背景下,国联民生证券的市场化顺利整合以及持续显现的整合效果,为行业通过并购重组做优做强起到了示范效应。
此前,业界普遍认为,二者整合后距跻身头部券商序列更近一步,综合实力将大幅跃升。一方面,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及总资产规模将提升;另一方面,双方业务优势与区域布局可形成协同。民生证券在投行业务、研究销售及股权投资等领域特色突出,国联证券则在财富管理、基金投顾、资产证券化及衍生品业务等方面优势明显;区域分布上,民生证券分支机构重点覆盖河南、山东,国联证券立足无锡、深耕苏南并辐射长三角等核心区域。通过整合,可以融合两家公司品牌和业务优势,并形成客户和规模优势。
根据国联民生证券此前发布的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1.2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0.41亿元,同比增幅达1183%左右;预计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为11.13亿元,同比增长1345%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即便剔除民生证券纳入合并报表的影响因素,公司上半年业绩同比仍实现显著增长。根据市场公开信息梳理:2024年上半年,国联民生证券归母净利润为0.88亿元,民生证券同期归母净利润为3.34亿元,两者简单合并计算,合计为4.22亿元。以此为基数,2025年上半年同比仍实现168%的增长。
从各业务板块来看,整合后的投行优势依旧突出,在新一轮IPO政策周期下,国联民生证券已经与国泰海通、中信证券以及中信建投、华泰联合证券、中金公司共同构建起“两超四强”的市场新格局;同时,研究业务也成为合并后另一大增长极——2024年,国联民生证券全年席位佣金收入为4.6亿元,以4.22%的市场占有率进入行业前五,在佣金改革行业承压背景下逆势上扬,交出了合并后的首份亮眼答卷。
远超市场预期的业绩跃升,也彰显出顺利并购后国联民生证券在规模、质量和效益上的“1+1>2”协同效应已快速释放,也印证了公司在资源聚合、团队融合以及业务协同上取得的显著成果。
今年2月底,在国联民生证券项目合作大会上,顾伟曾发布国联民生证券战略规划:以1个中心愿景、2大发展理念、3条战略目标、4项行动计划、5块业务版图为目标,向打造一流投资银行发起冲刺。
其中,1个中心愿景即打造客户信赖、科技创新、产业驱动、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一流现代投资银行;突出机构业务长板优势,力争综合排名挺进行业前十,核心业务位居行业第一梯队。2大发展理念为深耕区域、精耕行业。3条战略目标为打造产业投行、科技投行、财富投行。4项具体行动包括聚焦产融结合、服务实体经济,坚持价值投资、全面财富转型,围绕新兴赛道、布局投研力量,强化科技基因、构建数字平台。5块业务版图指围绕“大投行+大投资+大投研+大财富+大资管”,构建起业务矩阵。
在此次高管团队落地后,顾伟掌舵下的国联民生证券将如何朝着这一战略规划迈进,备受外界关注和期待。
相关人士表示,回溯国联民生证券的整合之路,无论是高管团队有序搭建,还是业绩的显著增长,乃至投行、研究等核心业务条线展现出的强劲发展动能,都印证了其整合之路的稳步有效,为迈向一流投行注入了确定性。国联民生证券的整合,绝不仅是简单的规模叠加,更是业务链、客户资源与专业能力的深度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证券行业的整合已从“规模扩张”阶段迈向“质量提升”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