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中国国家博物馆 编著 中信出版集团
“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夏季的一天,长安的一家明器作坊接到了一笔‘大订单’——为刚刚去世的鲜于庭诲将军制作一批随葬器物。鲜于将军虽不算尽人皆知,却也小有名气,作坊里的工匠们不禁谈论起他:十多年前,中宗皇后韦氏专权乱政,鲜于庭诲辅佐临淄王李隆基发兵平乱,一步步升迁为掌管兵符、保卫宫廷的将军。如今,鲜于将军病逝,听说皇帝念及他劳苦功高,不但追封他为大将军,还要赏赐丰厚的丧葬物品。主持此事的工匠倍感压力,看来,这个‘大订单’不好完成啊。”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以为,这是翻开了一本历史小说,一个类似于《长安的荔枝》的故事。不过,这则故事其实来自一部“非虚构”的文化历史作品《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编著者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家文化客厅”的国家博物馆,以往推出书籍大多庄重、典雅,以匹配国家博物馆的文化定位。但这本书却与以往不同,有着鲜明的时尚气质。它的时尚感体现在多个精心设计的细节中:封面采用精美的文物肌理浮雕,内页运用年轻人喜爱的明快色彩搭配,每篇文章的版式设计都与对应文物的造型相呼应。当读者翻阅书页时,仿佛能亲手触摸这些穿越千年的艺术珍品。更令人惊喜的是,通过扫描二维码,读者可以360°全方位欣赏文物的三维模型,包括九龙九凤冠背面等连实地参观都难以看到的细节角度。整本书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诠释了“思接千载”的书名寓意——让当代读者与古人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该书取材自国家博物馆最受瞩目的展览——“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到访过国博的观众,可能都感受过这个展览的热度,用摩肩接踵来形容并不为过。根据官方统计,近两年参观国博的观众中,九成是冲着“古代中国”展览而去的。因为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系统展示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灿烂文明的通史陈列。通过这些文物,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先民们的来路,见证他们如何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古代中国”展出的2000余件文物,正是时间留下的珍贵足迹。
该书的创作团队,由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部的资深讲解员组成。这支由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艺术史等领域专家组成的创作团队,深谙公众对历史文物的兴趣点所在,也清楚哪些专业内容需要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表达。当读者翻开书页,仿佛置身博物馆展厅,耳边响起讲解员生动的叙述,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比如,你原来可能以为商代的青铜器,不是尊,就是簋。但在该书里,可以看到一只名叫“作册般”的青铜鼋。鼋,就是大鳖。书中对它的描述活灵活现:这只从历史长河深处“爬”出来的大鼋,身中四箭,眼神惊恐,几千年过去,它仿佛仍在奋力挣扎。“它到底经历了什么?”对它的好奇一下被激发起来,想知道这只大鳖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和其他青铜器如此不同?跟随着作者的讲述,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件青铜器的造型和它身上铭文记录的是一件事。“有一天,商王来到都城附近的洹水,看见一只大鼋,王张弓射箭,一箭便射穿鼋身,后又连射三箭,全部命中,箭无虚发。商王命作册般将这件事铸在铭记功勋的青铜器上。于是,作册般按照鼋被射中的形态,制作了这只青铜鼋,并将射猎过程铸在了它的背上。”
再比如,开头提到的那个在长安接到大订单的明器作坊,后来怎么样了?他们想到了什么不落俗套,又能彰显大人物荣光的方案?当时在长安、洛阳,最体面的随葬品当数三彩器。“许多三彩器都用骆驼当主角,与之相伴的往往是那些高鼻深目的胡人”,这也正是当时大唐四海交融的盛况。“还能有点什么不一样的呢?对了,胡人的音乐才能多么出众啊,几百年前的祖先一定想不到,来自西域和北方边地的胡乐可以风靡中原,甚至成为宫廷音乐的主流!”作者把自己代入大唐长安一名工匠的视角,一步一步推演,同时每一步推演都有详实的史料佐证;而读者也跟着编著者的笔,完全进到这位千年前工匠的所思所想里,跟着他一起构思、行动,最终“创造”出了这件代表盛唐万千气象的国博“镇馆之宝”——三彩骆驼载乐俑。
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到今天依旧朝气蓬勃。这种精神面貌,不仅洋溢在我们当代人的身上,也同样活在那些博物馆里的文物身上。本书不只介绍文物知识,更是在为读者解读那些祖先透过文物带给今天的留言。看似冷冰冰的文物,背后藏着很多动人的故事,读懂它们,也是今天的我们面向未来的底气。
(作者为本书策划编辑)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鲍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