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仁芝
2008年秋,我作为“中国画·画中国——走进山西”采风写生团先行小分队的一员,和画友一起到山西写生。
由于采风的时间有限,我们更倾向于去那些最具代表性的景点,在当地工作人员的提议下,选择了“雁北地区”。雁北地区指雁门关以北的地区,在如今的行政区划中已不复存在,所辖十三县七县属大同、六县属朔州;该地区的知名景点包括五台山、悬空寺、云冈石窟、应县木塔等,我们逐一参观游览。路上,我处处留心,尽可能捕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画面。
几十年前,我就在应县木塔和平朔露天煤矿画过速写,对那里并不陌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还画了一幅悬空寺主题的作品,曾在杂志上发表。相隔这么多年,印象淡薄了,此行带着明确的创作目的而来,有许多新鲜的感受。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西郊的武州山南麓,开凿于北魏时期,历时约一百五十年,横跨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现存主要洞窟四十五个,石雕造像近六万尊,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我们从东侧的第一窟“石鼓洞”开始参观,洞窟内的石雕造像和壁画震撼人心,尤其是第五窟北壁的释迦牟尼坐像,高十七米,气势恢宏、神情静穆;还有第二十窟的“露天大佛”,近十四米高,造型洗练、体态稳健,令人叹为观止。这些洞窟的外观以及洞内的石雕造像和壁画各有特点,行程紧凑,我只得走马观花,始终没找到理想的绘画角度。
参观完云冈石窟,全员乘车奔赴下个目的地,大巴车刚驶出停车场,我不禁恋恋不舍地从车窗回望。由于有一定的距离和高度,云冈石窟的全貌呈现在眼前,背后的山体与前方的石窟融为一体,异常壮观,使我生发出用画笔表现的冲动。我迅速记下这全景式的场面,在返回北京的火车上,打开速写本,草草勾画了云冈石窟的总体构图。
由于参观时来不及画速写,我对云冈石窟的细节印象不深,仅凭这幅小草图,是无法完成一幅大作品的,那些细节必不可少。
为了准确表现云冈石窟的全景,我决定再赴云冈石窟。这次时间充裕,我在临近景区的一所邮局的楼顶写生、拍照,这里与云冈石窟有一定的距离,高度也合适。而后,进入景区,站在石窟前观察细节,进一步收集我所需要的绘画素材。
《大同云冈石窟》这幅作品保留了第一稿草图的设想,在绘画过程中,所有细节均按照散点透视统一处理,创作重点一是突出刻画露天大佛,二是解决好洞窟与山体、树木的关系。在笔墨的处理上,基本采用水墨浅绛,从而彰显出北方山水的拙朴和雄浑。
画名胜古迹,关键在于抓住总体感觉,再就是对景物进行适当的提炼与概括,从纷乱繁杂的对象中理出主体的节奏和神韵,景物的特点才会变得突出。